閱讀進度0%

【讀 + 數據】時至今日,仍無法守護這些土地的原住民⋯⋯
讀 + 數據】時至今日,仍無法守護這些土地的原住民⋯⋯

【讀 + 數據】時至今日,仍無法守護這些土地的原住民⋯⋯

閱讀時間 2 分鐘

土地,對原住民來說,如禮物,如母親,是重要的文化指標。
與漢人「土地財產權」的概念不同,原住民的生活與土地息息相關。根據原民會調查,全臺灣原住民傳統領域共約 180 萬公頃,然而,2017 年原民會通過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卻僅保障了其中的 80 萬公頃。究竟為何 100 萬公頃從中消失?傳統領域如何認定?劃設完之後就真的沒事了嗎?

傳統領域是怎麼認定的

傳統領域是指原住民的重要文化地景,其中包括傳統祭典土地、祖靈聖地、舊部落土地、耕墾土地、狩獵區與傳統海域,各自代表原住民生活的一塊。自 2002 年起,原民會組織調查團隊,以各地部落地圖為雛形,調查各部落傳統領域的疆界與歷史變遷,歷經 6 年的調查後,才確立 180 萬公頃的傳統領域,佔全臺面積 50%。
劃設傳統領域並不影響土地所有權。原住民文化基金會指出,劃設僅影響有開發需求的政府機關與財團,使用土地須經部落會議同意(稱諮商同意權),此舉僅是保障土地作為傳統文化一環的原住民,能擁有參與並決議的權力。

消失的100萬公頃去哪裡

然而 2017 年《劃設辦法》通過,原民會以「私有地不可劃設」排除其劃設資格,目前可劃的範圍僅存 80 萬公頃,與原本認定的傳統領域相比,連一半都不到。
當年 READr 也發布「一起回家:原住民傳統領域吵什麼?」專題,儘管原民會當時回應「此為衡酌部落能力與意願的結果,最後可能再增加。」然而,現階段若排除私有地劃入傳統領域,等同使原住民坐等土地被掠取,若有大型開發案空降,族人也將喪失表達意見的機會。
為了抗議劃設辦法,原住民歌手巴奈(Panai Kusui)、那布(Nabu Husungan Istanda)和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自 2017 年開始紮營陳抗,至今 1372 天。

劃設外的爭議

劃設傳統領域,是確保開發土地前能取得族人同意,落實原民自決。然而 2019 年知本濕地的卡大地布部落作為全臺首次實施諮商同意權的部落,部落會議投票制度卻也出現多重爭議,如冒名委託投票,非原民身份也可投票,青年卻不具投票權⋯⋯現此案仍在訴訟中,卻也顯示原民自決權落實的問題。
你如何看待土地與原住民的羈絆呢?現行制度真的能幫助原住民嗎?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