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歷史上的今天】50 年來,國中歷史教科書都怎麼寫牡丹社事件?

【歷史上的今天】50 年來,國中歷史教科書都怎麼寫牡丹社事件?

閱讀時間 2 分鐘

2021 年公視史詩大劇《斯卡羅》即將於年中上映,劇本改編自以羅妹號事件為核心的《魁儡花》小說。事實上,當時除了羅妹號事件外,外國船隻因海難漂流到臺灣而遭原住民殺害,引發國際衝突的事件層出不窮,其後最著名的正是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 國中教科書怎麼寫?

距今 147 年的今天,日本因為 54 名遇難琉球漁民遭到臺灣原住民殺害,出兵臺灣南部牡丹社,史稱「牡丹社事件」。這不僅是日本明治維新後,中日第一次兵戎相向,也讓清廷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治臺策略轉趨積極。後來,清廷派了時任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到臺灣進行「開山撫番」、「增建府縣」等政策,也在美、日的國際壓力下,因應海難頻傳的問題,在恆春增設鵝鑾鼻燈塔,這些常記載於歷史教科書上。不過,其實近 50 年來,國中教科書的寫法也有蠻大的差異。

早期作為戰爭史的一環 日本如何藉機兼併琉球

1990 年代以前的歷史教科書,都由國立編譯館制定。這段時期的國中教科書並不直接出現 牡丹社事件 一詞,而將此事涵括在中日甲午戰爭的背景,放在「日本併吞琉球」的條目下,強調日本趁機掠取臺灣土地、兼併琉球的擴張行為,如「日本竟以琉球的保護者自居¹」、「想乘臺灣土地²」。
一直到 1998 年,國立編譯館出版以臺灣歷史為主軸的課本《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上才第一次出現牡丹社一詞。

九年一貫後「臺灣」漸入章節標 強調治臺建設史

2000 年代後,九年一貫全面實施,國中社會教科書主要由南一、康軒、翰林和仁林四家出版社分別修訂。從章節標題中可看出,這個時期的教科書已經開始將「臺灣」加入標題,如「臺灣追想曲」、「清代臺灣的積極建設」、「外力衝擊與台灣建省」。
此外,教科書上對於牡丹社事件經過的描繪也更加詳細,如「清卻稱生番為『化外之民』,未予以重視³」、「船員因語言不通,與原住民發生誤解而遭殺害⁴」。同樣地,銜接其後的「沈葆楨建設臺灣」篇幅也逐年漸多,漸漸獨立成一個小節,強調臺灣發展史。
2019 年後,108 課綱上路,這時牡丹社事件大多已自成一節、獨立入標,三大出版社中也有兩家將牡丹社事件作為該章節的課後延伸閱讀主題。
¹ 取自依民國 51 年課程綱要編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歷史教科書
² 取自依民國 57 年課程綱要編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歷史教科書
³ 取自依民國 94 年課程綱要編輯、由南一出版的歷史教科書
取自依民國 97 年課程綱要編輯、由康軒出版的歷史教科書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