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是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有了廣告這個部份的營收,我們可以確定 Mesh 這樣的計畫是否可行。在內容來源以及讀者使用習慣穩定之後,我們也會嘗試開發其他收益模式。但到目前為止,好像就是另一個 Google News 平台,跟「改變媒體生態」有什麼關係?使用者為什麼會有動力要加入?
先討論媒體端,媒體願意加入這個市集的原因或許會因為媒體屬性會有所不同,但大概可以歸納為:
增加媒體官網導流
獲得實質利潤分配
擴大讀者群,增加曝光度
一開始的想像,應該是由媒體共同經營,類似合作社的市集。那麼透過媒體的內容獲取的利潤,如果可以回到新聞(內容)產製者手上,讓媒體可以產製更好的內容來吸引讀者,這個飛輪才能夠轉動。於是我們可以先定義簡單的部分:可以明確知道廣告曝光的貢獻者的部分——例如放在平台文章頁上的廣告,就是讀者受該媒體內容吸引而來,得到的曝光——就把收益留下平台成本費用後,歸回給該媒體。
接下來,市集如果可以吸引人潮,除了進入文章本身閱讀內容之外,會有一些多餘的流量。最簡單的例子就像 Google 搜尋,大家在進入單篇內容閱讀之前,會先瀏覽目前有哪些文章,或是看看其他人都在看什麼,這些流量就會產生另一部份的收益。這部份的收益很難界定到底哪一個媒體貢獻了多少,要怎麼分配呢?
這個問題有點難解,我們先在這裡暫停一下,先回到讀者在這個平台的角色。
讀者在這個平台上主要有兩個角色,分別是閱聽人以及另一種形式的編輯/策展人。
作為閱聽人的角色非常單純,應該不需要太多解釋;另一個角色其實大家也不陌生,只是它比較隱性:當我們每天在社群網路上分享貼文、下註解等等,都是某種「編輯」或是「策展」,也就是引導其他讀者去看你推薦給大家的東西。
經濟學家 Glen Wayl 在 2018 年寫的「激進市場(Radical Market)」中提出「資料即勞務」的概念,我們在各大社群媒體產生的資料,其實是我們「勞動」的產出。那麼讀者在 Mesh 上的閱讀產生的資料,理應也是一種「勞動」,應該要能分配到收益。
而剛剛提到,除了可以非常明確定義出收益貢獻者的頁面(如文章頁)之外,其他的各種列表頁產生的收益,就可以透過上述原則分配給讀者,並且讓讀者決定這些收益要怎麼分給在這個生態系底下的媒體。
我們在平台上使用「Mesh Point」,使用者可以透過閱讀、編輯/策展等「勞動」獲得點數,再將這些點數贊助他們心目中喜歡的媒體、或解鎖平台上需要付費的文章。而點數在這個平台上產生「閉環」,用來健全媒體內容產製與消費的循環。
閉環可能產生其他問題,可能讓這個平台太獨斷,影響整體的發展。再加上 Mesh 是集市的概念,各家內容的主體性還是在各家自己的網站上,不該反客為主,這個點數系統需要保持相當程度的開放性和互通性,例如,讀者暨可以在 Mesh 上使用 Mesh Points、也要可以在參與集市的媒體網站上使用 Mesh Points。
大多數人對於區塊鏈的印象大概都是來自加密貨幣,或是詐騙、龐式騙局等等。但單純以技術面來看,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開放的交易紀錄技術,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開放式賬本」。
使用區塊鏈作為點數系統的底層技術,可以讓點數的使用範圍不再限制於 Mesh 的網站或者是 APP,也就是讓 Mesh 從「平台」轉化為「生態系」。因此只要參與的內容提供者在他們自己的網站上連結區塊鏈錢包,那麼使用者就可以在他們的網站上透過點數進行贊助、解鎖文章,或是其他交易。例如使用者可以到新聞媒體的官網上使用點數訂閱媒體內容,或是到獨立媒體的官網進行贊助。甚至不只是新聞,當獨立書店產出的書評加入 Mesh,書店成為內容合作夥伴,那麼使用者就可以使用點數去書店買書。這樣開放性系統的想像就更開闊了。
當然讓讀者透過點數方式去進行收益的重分配,在整體流量慢慢上升、開始有更多收益時,很容易產生其他的分配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多公共財的分配上都曾經考慮過,我們之後再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