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同溫層的失溫練習: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如何對話? Live Podcast feat.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劉致昕|READr Mesh 系列講座會後紀錄 @ 高雄總圖階梯教室

同溫層的失溫練習: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如何對話? Live Podcast feat.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劉致昕|READr Mesh 系列講座會後紀錄 @ 高雄總圖階梯教室

閱讀時間 10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此為 1 月 4 日在高雄總圖,由午營聚樂部錄製、READr 舉行之講座「同溫層的失溫練習: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如何對話? Live Podcast」會後紀錄。此講座為 Mesh 系列講座的其中之一,Mesh 是鏡傳媒 READr 推出全新的新聞社群平臺(又名讀選)。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項產品,READr 舉辦了「聊新聞議題」、「聊媒體困境」相關講座,此為「聊媒體困境」的第二場。
READr 與午營聚樂部「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共同舉辦講座,1 月 4 日在高雄總圖階梯教室與逾 60 位聽眾以 Live Podcast 形式討論「同溫層的失溫練習」。由午營聚樂部成員劉致昕主持,邀請了 READr 數位專題製作人兼記者李又如,分享記者生涯、及過去製作「三黨支持者的價值與對話」專題經驗,並介紹 READr 新發佈的產品 Mesh(讀選)。
這場活動同時是午營聚樂部「你看在什麼」計畫的延伸。此計畫之前已經舉辦四場講座,到不同城市跟聽眾交流,並與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合作,收集不同政黨的媒體跟政論節目的 Youtube 影片,介紹「不同溫層」的人平常在關注什麼,被稱作「失溫練習」。
劉致昕提到,過程中也發現,臺灣有許多新興媒體、平台,但人們不一定懂得如何辨別,或不清楚內容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希望接下來這一年,可以邀請媒體工作者們去不同的地方與大家交流,是午營 2025 年的新計畫,而此次的講座就是承接著「失溫練習」的最後一場、跟新系列的第一場。

「看見」同溫層外的人們

李又如先向在場的聽眾們簡介了 READr 作為資料新聞媒體,所有的報導都會從資料角度出發(data-driven story)。例如過去她透過 KKBOX 20 年的榜單了解華語流行樂的變化,或曾透過調查全臺灣小學晨光時間活動,以此報導「彩虹媽媽」議題。
3015_01
3015_2
這次「同溫層的失溫練習」講座的分享,主要分享去年 10 月發布的專題報導〈透視臺灣政治新局:5 萬篇社群文章裡三黨支持者的價值與對話〉的內容及幕後故事。
這則報導的背景是 2024 年選後,臺灣國會進入「三黨不過半」的新局面,不同黨派的支持者對自身和其他陣營有著截然不同的想像。READr 蒐集了三黨支持者在各自支持者社團中超過 5 萬篇相關討論,並實際採訪支持者,從中試圖找出在臺灣政治對話的可能性。
講座現場展示了報導部分的資料視覺化,如「三黨支持者怎麼看待自己/對方」,從中可以發現儘管三黨支持者都認為對方跟自己很不同,看待自己跟別人時卻都有很多共同的形容詞。李又如分享,報導也切分出不同爭議事件,從中觀察支持者的討論。例如,支持者經常被貼上狂熱而盲目的標籤,但實際上,支持者也會認真檢討黨內決策,或是提出停止對他黨抹黑的建議。
她也分享,這篇報導對她意義是能夠還原人們在標籤背後真實的樣貌,「同溫層是這樣的,就像(在現場)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每個人的臉,臉孔是清晰的,你知道在你身邊的是什麼人。可是同溫層外,他們的臉孔是模糊的,他們永遠都只是『一群人』。」她提到,我們很容易用一張標籤:綠營側翼、小草、韓粉去定義一群人。
她舉例,假設你很討厭的媒體記者是你的臉書好友,你看得見他的生活、看得見他的情緒,「當對方是一個臉孔清晰的人,跟你立場不一樣的時候,你第一件事情就不會是罵他、覺得他很笨,而是可能會先思考『為什麼他會這樣想』。」

用資料回應情緒與極化的社會

劉致昕提到,像這類資料新聞的意義,是能在情緒主導和極化的社會裡,嘗試為讀者提供全貌。他舉例,面對爭議議題時,大眾常有極濃厚的情緒,「很多時候情緒代表流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跟著情緒走,讀者要什麼,你就往那邊做⋯⋯尤其在極化的社會裡,讀者希望你很明確地告訴我你站在哪一邊,不然我就不會點進去看。」
他提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不被讀者的情緒帶走,又能在極化的社會中,給出有價值的東西,資料的角色就很重要,「我們在做失溫練習的時候,其實也非常小心和把持住自己,因為裡面每一個影片的標題情緒都很濃厚。」劉致昕表示,能跟 IORG 合作很開心,因為能用資料來避免跟著情緒走。
3015_5
3015_4
現場觀眾也提問,讀者容易先為媒體貼上特定立場的標籤,會不會阻礙對話?李又如回應,在過去 10 年的記者生涯中,自己也被貼過藍綠紅白各式各樣的標籤,已經不太在意,對自己的報導負責且問心無愧就好,「會這樣想(貼標籤)的人永遠都會這樣想。」

把閱讀新聞的選擇權還給讀者

李又如也介紹 READr 的新產品 Mesh(讀選)。李又如分享,可以將 READr Mesh 想像成新聞版的臉書,或是有社群功能的 RSS 閱讀器。跟臉書不同的是,在 Mesh 的首頁上,新聞是依照發布時序排列,並不會像現有的社群平台只推薦部分新聞。
劉致昕回憶,早期臉書的頁面也是按照貼文發布時間排序,只是後來這個功能被捨棄了,現在的貼文排序完全由臉書後台自行決定,「而你們(Mesh)想要把這個選擇的權力還給大家。」
李又如也進一步分享,除了排除演算法的篩選,Mesh 也保有社群的功能,每個人可以選擇追蹤朋友或是 KOL,看他們今天精選了什麼新聞,「例如,今天我很喜歡致昕的想法,想知道他平常看什麼新聞,就可以在追蹤頁面上,看到對方精選的新聞內容。」
3015_og
在 Mesh 上,每個人可以精選新聞、發文分享,甚至自行策展整理相關或系列的新聞。而即便是不敢公開分享的人,也可以透過書籤內容為自己典藏重要的新聞項目。
李又如補充,平台正式上線後,這個平台會有廣告,但這個廣告分潤會直接分配給花時間閱讀新聞的讀者們,以及新聞媒體,「你可以閱讀新聞,再把這個點數拿去贊助好的媒體。」
劉致昕也藉此點出 Mesh 跟其他平台的不同,「大家在臉書常常投入很多時間,但其實是變成他們的廣告收入,你在上面花越多時間,他的廣告收入就更高。」

聽眾們的焦慮:讀者該怎麼做?

有參與者提問,有些報導篇幅很長,因此很難馬上消化、吸收並擴散分享。劉致昕則開玩笑的說,作為過去有時報導動輒上萬字的記者,也經常有類似的苦惱。現在每個人吸收資訊的習慣不同,有些人透過短影片、透過 Podcast,持續讓更多好的媒介進入大家的生活,或許是一種方式,「可是到底要多少種媒介才夠?」這也是當代的難題。
李又如也回應,願意閱讀完畢才轉貼新聞的讀者,已經非常認真了。她也提及,在 Mesh 上,或許「精選」也可以成為一個行動,「這某種程度代表著,我關心這個議題。我覺得讓別人知道,這個人平常關心什麼議題,這個我們之間的連結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劉致昕感謝蒞臨現場的聽眾,在週末的下午付費來參加相對嚴肅議題的討論,他自嘲說午營的 Podcast 很「難聽」,「不好笑,有時候還念國防部的報告,很多東西還很硬(嚴肅)。」他提到,有人願意聽,就讓他們覺得很驚訝、很幸運。也很感激實體見面的機會,未來會繼續努力跟大家見面交流。
3015_8
3015_9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