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談階段,主持人李又如問道,臺灣流行音樂的觀眾有改變嗎?分享她近期造訪印尼,當地人會朝著她唱著 20 年前連續劇《流星花園》主題曲,以及喊著其中男主角的名字「道明寺」,那臺灣流行音樂還有一樣的影響力嗎?葉展昀分享自己的經驗,過去在星馬各地接洽音樂授權時,發現許多計程車司機仍會聽華語電台,或是對 2000 年因民視電視劇《飛龍在天》主題曲琅琅上口,這也呈現了華語音樂還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李又如也問及,以 Netflix 為例,平台使用者基數足夠龐大,所以即使電影只有 1% 的受眾,也足以支撐製作或授權成本,「對應到音樂串流平台,現在的音樂市場,有足以大到讓創作者有這樣的餘裕嗎?現在有足夠的聽眾支撐多元性嗎?」
葉展昀則回應說,除了常見的嘻哈、搖滾和饒舌等音樂類型外,小眾類型的聽眾通常更具黏著性,例如古典樂、動漫音樂、白噪音、或是育兒音樂,「會看到它們有一個穩定的聽眾基數,只是說在整體分潤佔比不大,但需求是穩定且明確存在的。」
葉展昀指出,近年生成式 AI 技術的爆發讓音樂創作的門檻降低,但這也意味著進入產業的音樂人增多,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有現場觀眾提問,面對每日超過萬首的新歌,串流平台如何讓這些作品被發現?葉展昀回應,大多數情況下,這仍然需要依賴用戶主動探索的行為。
KKBOX 也提供一些互動機制,例如邀請歌手可以在站上和聽眾互動。2011 年他們推出 ListenWith(一起聽),讓無論粉絲或創作者,都能開啟聲音直播和他人一起聆聽、分享歌單,或是近年 KKBOX 也推出 AI 歌單,透過情境對話、爲聽眾推薦歌單。
葉展昀笑稱,例如周杰倫售票那天下午,AI 後台的歌單指令(prompt)出現很多相關提問:「如果在下水道要聽什麼歌單,如果要準備(聽演唱會)的話要聽什麼歌?」而這些用戶平常不見得常聽周杰倫。這也正是他們希望創造新的方式,帶給大家更有趣的探索體驗。
有觀眾則擔憂生成式 AI 會對產業造成的負面影響。葉展昀提到,以 KKBOX 為例,所有的歌曲必須合乎授權規範,以防制生成式 AI 可能帶來的侵權問題,另一方面,他則樂觀看待生成式 AI ,「正是世界上累積了超多超棒的東西,運用工人智慧很久,這個系統被餵養、被教育,Gen AI 才有辦法做出別的東西。」
而李又如也補充了她的看法,各行各業,包括新聞業都在討論 AI 所做出的內容,是不是應該受到規範。但在沒有版權爭議、沒有造假的前提下,它是很好用的工具,「我很期待這些討論過後,閱聽者的答案。如果它是好的內容,是聆聽者喜歡的內容,那 Why not?」
除了產業面,現場觀眾也有不少趣味提問。一位現場觀眾詢問葉展昀上一張自行購買的實體專輯是什麼?他回答:「應該是去年林宥嘉的實體專輯,再上一張是香港創作歌手 Serrini 的專輯。」葉展昀分享小時候也有許多跑唱片行的回憶,加入 KKBOX 也正是希望透過串流市場讓音樂可以被更多人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