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艱澀議題,作為民間團體如何突圍?嚴婉玲以國土計畫為例說明,台南新芽過去也曾舉辦過政策讀書會,「但會來的只有兩種人,一個是環團,一個是土地開發商,因為只有他們關心這件事。」不過她認為,儘管有些行動短期來看成效有限,但長期並持續梳理這些相對複雜的議題,對團隊來說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當下一次議題出現新發展時,團隊就能快速應對並釐清爭議。
「不同立場方都有他們在意的事情,我們必須找到他們的交集,才能往下討論。」劉怡馨則以記者的角度出發,社會上每個角色都有自己在意的角度。例如「新北幼兒園疑似餵藥案」,政府可能提出了藥物未檢出結果,民眾可能在意調查過程有無瑕疵,而家長關心的是我的小孩狀況不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社群平台的興盛改變了議題討論的環境。劉怡馨以記者的角度指出,當民眾主要透過社群平台吸收時議題時,資訊更碎片化、更兩極化,這時媒體需要擔負的角色,要能報導事實,並降低大家理解議題的門檻。
嚴婉玲回憶,過去許多公民參與浪潮更為蓬勃,例如 i-voting、Join 平台興盛,但是近年逐漸後繼無力。「不過幾年的時間,民眾們回到了那個『覺得我的意見也改變不了公共政策』的時代。」她指出,這可能也跟社群平台資本化的影響有關。同時她也指出,近年中國作為一個實際存在的威脅,激發出臺灣民眾的民族主義時,但也會壓縮了其他議題的對話空間。
在互動提問環節中,有聽眾回饋陰謀論盛行,事實真相是不是不再重要?也有觀眾提問,當社會接受的訊息的管道愈來愈精簡、碎片化,那麼推廣議題的突破口會是什麼?
劉怡馨透過之前報導難民潮引發歐洲極右翼政黨崛起的經驗分享,由於臺灣沒有類似的問題,所以試圖引發讀者關注是一項挑戰。在後來報導的呈現中,是透過呈現出極右派政黨競選海報中的煽動性言論,進而讓讀者可以進一步認識難民的困境。
嚴婉玲則指出,流量需要資本,有時過度仰賴流量可能也會被反噬,被支持者要求選邊站,「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對於社群時代如何倡議,她坦言自己暫時沒有答案。但她以近期法國性侵案為例,相較過去女性只能被貼上被害者的標籤,這位女性選擇公開司法審理的過程,被視為英雄的行為,重新翻轉了性暴力的敘事與權力角色,或許也是一種突破的可能性。
主持人、READr 記者李又如也以 READr 模式呼應「透明化的力量」,指出 READr 從創始至今就公開報導使用的資料來源與完整資料集,以提升報導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強讀者對內容的信任感。
最後 READr 總編輯簡信昌介紹了 READr Mesh (讀選)的願景與運作架構。過去新聞聚合器,例如 Line Today 或 Yahoo News 是臺灣最大的新聞消費來源,然而這些點擊的廣告收益並沒有全然回饋給新聞,如果建立了一個讓媒體共同經營的新聞聚合器,那麼廣告利潤除了可以回饋給產製新聞的人,讀者也可以透過閱讀勞動獲得利潤,進而透過區塊鏈的技術,重新分配新聞生態系中的利潤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