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新石器時代有兩個部落,甲部落認為吃魚會被詛咒,隔壁的乙部落則認為兩天不吃魚會折壽。兩個部落平常相安無事,因為魚都給乙部落吃就好了。但有些好事之徒會去隔壁部落教訓一下對方,告訴對方什麼才是對的。結果無關要緊的文化差異升級成為信仰衝突,最後雙方掄起錘子攻擊,死傷慘重。老鷹在天空盤旋鳥瞰,看著這兩個部落的爭端,它覺得人類真有趣,竟然因為吃魚毀滅了兩個部落的和平。
清領時代,台灣的分類械鬥頻繁,什麼都可以打,籍貫不同可以打、職業不同也可以打、信仰不同也可以打。如今我們不會因為上述種種而互相毀滅,卻因為新時代的意識形態而不相往來。極化(Polarization)不因時代而趨緩,在這個時代,演算法將我們囚禁在社群平台的同溫層內,這跟石器時代的部落沒什麼兩樣,吃不吃魚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你本來就來自於習慣的文化環境。
但是在數位時代不同的是,演算法與動態牆讓我們連上數不盡的部落,彼此的文化差異太大,其距離卻彷彿如肌膚之親,如此親暱又突兀的現象讓爭端毫無休止之日,在此之前我們都還不用討論「什麼才是真的」就已經沒完沒了。
而在數位部落裡厭倦爭端的我們,很直觀地將問題怪罪給演算法。有人認為,為何演算法要餵給我們吃不喜歡的東西?如果只吃喜歡的言論,是否就不會有爭端?另一派的人認為,演算法應餵給使用者多方意見,才不會漸漸變成過濾氣泡(同溫層)。對於創造社群平台的公司而言,演算法的第一性原則,就是留住使用者,讓他們在平台上可以看到廣告,甚至產生消費行為。
如果演算法是一個黑盒子,以上疑慮便會繼續擴大成為陰謀論,因此開始有社群平台進行了不同嘗試。如 Meta 創建了文字社群 Threads,並符合聯邦宇宙(Fediverse)的標準,讓 Threads 未來可與其他去中心社群平台如 Mastodon 互通串連。使用者能選擇自己的部落,甚至打造自己的部落,是跳脫為演算法豢養的第一步。另外馬斯克在今年買下了 Twitter 之後公開了部分演算法,名為「推薦管道」,可以看出其目標在於強化使用者積極參與,如按讚、轉推、回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