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黃偉哲提出「農漁為本」的「綠電農漁」,台南新芽則認為,黃市府在面對綠能產業園區、光電開發等議題,在地方銜接到中央行政流程的操作中,很常將農業永續經營讓位給更龐大的資本利益,其中仁德綠能產業園區在爭議後,雖將甜心農場劃出開發範圍,但後續各界對園區規劃討論並未歇止。
而在南科發展上,臺南市議員林易瑩則認為,「產業多元發展一定是好事,產業環境提升很有感,南科也帶動永康區人口大幅度增加、新生兒增加,大家有目共睹。」話鋒一轉,她接著表示,產業聚落帶來人口回流,連帶房價也節節攀升,「在地人就反映,自己是永康人,反而買不起永康的房子,或是回來創業,卻租不起房。」
臺南縣市合併後,人口老化情況,在六都當中相對較嚴重,同時青年外流情形也加劇,不過,嚴婉玲解釋,南科帶來的就業機會,或是觀光發展,也讓移入人口增加,所以黃偉哲在福利政見上,比較注重青年及老人這兩個族群。
在青年政策上,嚴婉玲認為,黃偉哲確實想讓臺南成為適合青年創業的城市,甚至青委會也注重創業相關議題,「但青委會有時後真的比較像是裝點門面的角色,而且我們青委會的預算跟功能,和其他縣市都不能比,能提供建議的事情也很少。」
嚴婉玲提到,青委會委員名單大部分都是創業有成的年輕人,市府就會拿出來說:在青年政策上,因為有這些委員的建議,所以做了許多事情;但真正困擾青年的議題,例如居住、托育等等,「青委會的發言,很少觸及這塊,你無法從青委會這個管道,去反映這些事情。」
實際上,這些困擾青年的居住、托育困境,臺南市府做得如何?嚴婉玲指出,市府會說目前蓋的第一批社宅就是給青年使用,但第一批社宅有多少戶?能解決的問題有多少?「他們會用這種方式回應問題,會避重就輕地去談,但制度面上,到底有什麼可以提供青年更好的、在臺南想買房子時的政策,這個我們現在看不到。」
「他當然會說這個我們有做到,但其實再往下看,就不如宣稱般地美好,或是這個宣稱可以達成的效果其實有限。」嚴婉玲回應。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研究員廖庭輝在台南新芽評論報告裡說明,臺南市近年住宅負擔大幅飆高,在黃偉哲任內,房價所得比漲幅為 32.95%,漲幅居六都之冠,約不吃不喝 9.36 年才能買房;而在其上任之初,這個數字僅約 7 年。 廖庭輝在文中解釋,黃偉哲曾表示,臺南是「中南部第一個通過囤房税的縣市,最高課徵3.6%」。提高多屋者的房屋稅率是正確的方向,但由於黃偉哲已在剛上任時,大幅調降房屋稅基等因素,造成此一施政對居住正義的幫助遠比想像中來得更小。
而在社會住宅部分,廖廷輝指出,臺南與高雄為社會住宅進度最慢的六都,黃偉哲雖表示臺南將持續推動社會住宅與包租代管,但其進度亦遠慢於鄰近的高雄市,以地方政府自行規劃的進度而言,至今年 6 月底為止,臺南市社宅的未來總量是 10 處 1758 戶,而在包租代管方面,至今年 9 月,臺南市包租代管累計媒合 3681 戶。
不過,林易瑩則認為,臺南社宅剛開始蓋,預計 2024 年才完工,政府持續有在做,但需要長期施工跟規劃,因此自己更關注包租代管的進度,相較社宅,包租代管更可以立即解決青年住宅問題。
她進一步解釋,包租代管剛開始推行時,有需多待改善的地方,包括只有一家公司負責,且很多房源甚至是廠房,不符合民眾實際需求。
「一開始做的離離落落(臺語),但這兩、三年,我們密切追蹤都發局,比之前進步很多,這還是要給予肯定。」林舉例,目前有兩家公司,讓包租代管市場,有業者間的良性競爭,談出來的物件越來越好,地點、價格都更符合民眾需求。
在數量上,林易瑩強調,自己作為監督執政角色,當然在議會會嫌戶數不夠、腳步不夠快,不夠便民,「但其實這兩三年是有進步,真的要給都發局肯定。」
當人口回流,除了住宅議題,育兒也成為臺南市必須面對的問題。林易瑩直指,黃偉哲任內,努力提高育兒津貼,這種一次性的發錢補助,當然有比沒有好,「可是在整體育兒環境提升上,屬於比較一次性的行為。」
她進一步解釋,就算將育兒津貼提升到跟雙北一樣的金額,以現在的物價,這種一次性補助金額很快就花完,最重要的還是環境建設,如果小朋友可以有好的公托、公幼環境,這才能真正解決少子化問題,「不是說補助不重要,但要並重投資整個城市, 新手爸媽更需要這種長期的 backup。」
不過,黃偉哲在 16 日政見發表會上也強調,在其任內,已經增加 12 處的公托家園、15 處公設民營的托育中心,由政府補助、提供平價服務的褓母與托嬰中心,也已經達到 98%。未來育兒政策藍圖,已經規劃到2024 年,未來要再增加 120 班以上的公幼,臺南的平價幼兒園比例就能上升到 86%。
檢視 2018 年黃偉哲未完成的政見中,最明顯可見的就是交通部分,包括輕軌捷運動工及以行人為主體的道路規劃。交通是否為臺南困境?林易瑩表示,因為交通牽涉範圍太廣,包含生活、產業、育兒、長照,「交通這塊,或許會成為這座城市,住起來最不舒服的硬傷。」
嚴婉玲指出,捷運又經過 4 年,有緩步的進程,確定路線、動工時間,但也就這樣,捷運路線規劃不斷在變,臺南市民非常在意捷運路線,每次提出都會有爭執,每次更改路線也會有人支持、反對。
林易瑩則說,捷運輕軌綠線的路線比較多爭議,但目前進度最快的藍線則沒有太大爭議,主要擔心可能來自「施工黑暗期」。她解釋,永康區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加上現在行人空間已經少得可憐,藍線途經中華路,可能會帶來施工陣痛期,「但未來捷運蓋好,車流量就有機會變少,才能真正根治私家運具佔滿臺南交通的問題。」
真正讓她感到急迫待改進是行人交通,林易瑩表示,「我去地方拜票的時候,很常遇到年輕爸媽跟我說,推嬰兒車推不出這個社區,因為新社區有預留人行道空間,但一出社區就變得寸步難行。」這座城市適不適合養小孩,行人路權非常重要,連帶停車格、乾淨的公廁都很重要。
「行人路權,確實一直都沒有解決。」嚴婉玲直指,到底臺南有沒有以人為本的交通的可能性?這確實每一年市民都會問,但很少市長候選人、局處會願意真的想做,會告訴你很麻煩。以整平騎樓為例,關係到私有戶的產權問題,光騎樓整平就很難做,更遑論做到行人道拓寬的問題,「反正他們(市府)碰到交通就會有很多理由。」
觀光客過多,導致難以達成人本交通?「難道平日交通就好嗎?」林易瑩質疑,把臺南交通責任推到觀光客上,不盡公平,任何有觀光客的城市,都會遇到相同問題,而且這兩年因為疫情,觀光客數減少,「難道臺南人有感覺到交通好很多嗎?」以行人為主體的道路規劃這件事,在疫情這兩年,自己不覺得有多好的感受改變。
不過,觀光客過多,確實也讓臺南交通更加打結,林易瑩指出,臺南中西區屬於觀光區,很多臺南人反應,假日乾脆不要出門,觀光產業如果影響到在地居民,這會變成很奇怪的對立,應該是在地居民很歡迎觀光客,不管是他帶來的經濟發展還是產業帶動,「如果我們沒有把交通搞好,到最後就會變成,對觀光客跟本地人都不友善的狀況,真的很可惜、很可惜。」
「對我們這種中西區或安平區的選民,就會覺得很煩。」嚴婉玲也認為,觀光客過多,已造成當地困擾,只要聽說週末有什麼市集開張,臺南人就會奔相走告,週末不要靠近那一帶,「政見感受度跟你住在哪一區有關。」
市府曾提出什麼措施應對?林易瑩舉例,交通局推雙層觀光巴士,想解決觀光客交通問題,「但成效非常差,很常看到它空空一臺在路上跑!我好幾次在議會檢討虧損多少、是不是該止血?」她指出,臺南四季炎熱,有多少人願意坐在觀光巴士上看風景?
「觀光巴士既然錢都花了,到底怎麼活用,讓觀光客習慣坐大眾運輸來台南,這是很大的課題,我覺得先不要求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光行人這點就要先加強。」林易瑩表示,觀光客下火車後,要走到附近觀光點,「是非常困難、險象環生的,人行道上機車、花盆擋路,我很常看到觀光客提著行李寸步難行,尤其那種小家庭還要推嬰兒車的,就覺得乾脆自己開車。」
黃偉哲爭取連任,對於他這任施政總體評價,林易瑩認為,「黃偉哲市長的每條政見,他的團隊一定有在執行、追蹤,只是我都希望可以做的更細緻。」她舉例,臺南市府近幾年很愛推各式各樣的 APP,其中一個就是「臺南好停 APP」,即時更新智慧停車格的狀態,「但仔細看它下載次數跟使用頻率,我們真的要花這筆錢做這件事嗎?有多少人停車的時候,會想說我現在要打開臺南市的停車 APP,看一下臺南哪裡好停車,這跟民眾使用習慣衝突。」
她進一步解釋,要能跟 APP 連動的必須是智慧停車格,如果是傳統路邊的停車格,就無法納進系統,導致永康區大部分的停車格,都不在該系統裡,連帶影響民眾使用意願。「我們也覺得兩難,如果止血砍掉 APP,那之前所有的投入都付諸流水;那你要讓他變得更好,就可能要花更多的錢,把現有傳統停車格改成智慧停車格,才能銜接。」
林易瑩無奈表示,市長說要解決停車問題,所以提出了這個 APP,「你說他有沒有達成政見?有,但是成效好不好,我會打個問號。他絕對有努力,但他努力的方向,不一定有真正解決需求,都還有加強的空間。」
作為臺灣第一個通過地方首長罷免案的直轄市,歷經了兩任市長執政,過去 4 年,高雄可說是一波三折。
從 2018 年韓國瑜上任,兩年後罷免案通過,2020 年陳其邁補選,成為現任高雄市長。READr 從兩位高雄市長的政見佈局出發,並訪問在地監督團體與議員對他們的市政評價,得以發現:高雄的政局變化,不只關係到個別政治人物主政的城市願景,背後也代表了高雄人民的經濟焦慮,對這座城市生活品質的期待,與高雄亟待轉型的產業結構。
「過去大家會覺得,為什麼同樣一個工作機會,在臺北薪水就多了 10000 塊?」高雄市議員林于凱指出,疫情爆發前,過去高雄市民在南北發展不均的情況下,普遍存在一種相對剝奪感。
這種經濟上的相對剝奪感,也大大影響了高雄政局。2018 年地方首長選舉,時任參選人韓國瑜疾呼「高雄發大財」,並挾經濟、產業兩大政見主軸,不僅輕鬆拿下高雄市長選舉,甚至在當時刮起一股全國韓流。
高雄在地監督公僕聯盟副理事長、長期研究產業轉型的陳銘彬提到,高雄其實早在謝長廷時期就開始提「拚經濟」,然而在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的限制下,南部長期資源不足,再加上產業結構面臨轉型,「不斷去建設的時候,那負債就會很重。」這些問題,陳菊主政時就一直受到攻擊。「到了選舉,候選人就會特別注意到這個感受,攻擊對方弱點,成為選舉攻防的重點。」
「這些訴求當時也確實也打中了高雄人的心。」陳銘彬指出,由於韓國瑜專攻對方的經濟弱點,己方政見的路線也會比較強調跳脫傳統,「因為他如果照傳統的經濟模式在走的話,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去跳脫原來的術語。」
比如韓國瑜提出打造愛情產業鏈、推動旗津博弈甚至賽馬產業⋯⋯等。但陳銘彬也坦言,這些特殊政見,雖然很有創意,不過除了醫療觀光,其他幾乎都遇到實行上的困難,最後多無疾而終。 韓國瑜執政擁有的優勢,與陳其邁不同。陳銘彬指出,因為國民黨政治傾向的關係,兩岸關係良好,比如韓國瑜在農業政策上主打「南南合作」,希望開創大陸、東南亞的市場,推動兩岸貿易,「他簽了很多備忘錄,不過後來執行力上常被批評⋯⋯,畢竟要外銷其實會遇到很多政府在國際貿易的阻礙,不是那麼簡單。」 反觀陳其邁,陳銘彬指出,在 2018 年選舉時,他還沒提出農業外銷的具體政見願景,直到 2020 年高雄市長補選,陳才定調出「要建構一個台灣農漁業的國家隊」的政見主軸,希望透過智慧科技的結合,進行國際化的行銷。 綜合 2018、2020 年兩次選舉的政見資料,陳其邁提出大量產業目標外,政見數為六都之冠,其次也規劃非常多交通政見項目,還有都市建設、教育政見。
「高雄市談產業轉型,其實已經談了 20 幾年了。」陳銘彬指出,現在陳其邁所談的人工智慧、綠能產業,早在陳菊時期就有提出來,韓市府時期的施政計畫也有,是整個時代的發展方向,「但陳其邁會比較成功的地方,一是民進黨也就是中央幫忙非常多,資源有挹注到位,另一方面,是因為剛好遇到中美貿易戰,讓臺商回流。」
因應臺商回流,高雄開發很多產業園區並提出優惠條件,「所以陳其邁在在人工智慧這一方面,或是產業轉型的科技園區,其實是是比較有進展的。」
陳銘彬肯定陳其邁所提出「科技走廊串連」,他認為這提供了一個比較宏觀的觀點,透過串連臺南與高雄的科學園區,從臺南科學園區、路竹科學園區、橋頭科學園區,甚至現在的楠梓科技園區,「這對整體產業整合與聚落來講,是對的方向。」 「我有看到,他提前在做一些產業轉型的佈局。」時代力量市議員林于凱指出,雖然陳其邁的產業轉型政策,聽起來不太庶民,大部分市民不知道其內涵是什麼,但從 5G AIoT 科技業技術串連,加上台積電進駐,「事情沒有那麼快,但確實有在做一些佈局。」
林于凱以橋頭科學園區為例,陳其邁的政見中希望結合航太產業、智慧醫療與智慧機械,打造產業聚落,從這也可以看出,陳其邁在建構高雄產業轉型的一個藍圖。 「但是現在還看不到,他提出幾個重點產業園區,比如仁湖產業園區,目前可以帶來什麼樣的能量。」林于凱進一步指出,陳其邁確實因為台積電要在高雄設廠,進行下游廠商以及原料供應商的串連,「但高雄經濟體要改變,沒有那麼簡單。」
傳統產業要轉型,就需要在廠商之間做出非常好的疏通,但這正是高雄產業轉型的癥結點。「光是每個廠商,目前哪一條管線再送什麼原料,有時候市府不見得能夠完全掌握。」林于凱提到,掌握了原料配送,才能發現哪些衍生的廢棄物,也能成為別人的原料,形成一個循環經濟。
但連掌握管線資料,高雄基本上都是牛步,林于凱質疑,「更何況(政府)要去介入中間,變成一個媒介的平台,可以讓這些廠商願意互相合作?」
林于凱提到,在疫情爆發後,大家對經濟的期待感,其實有稍微放低一點。加上這兩年市府花很多政策補貼,在一般人所從事的服務業跟批發零售業。市府不是沒有作為,但是現在市民所感受到的,「除了物價提升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房價的飆升。」林于凱稱,這背後也與產業轉型有關。
「房價飆升,其實跟科技業即將到來產生的炒房效應有關。但這會讓所有即將在北高雄置產,或是買了第一間房子的小家庭特別有感,」他提到,科技業還沒進駐,卻先炒高了買房門檻,「對於市民來講,這反而是會接下來一個比較棘手的議題,市府有沒有辦法去處理?」
另一方面,陳銘彬指出,「青年創業」過去幾年開始在議會、市府受到關注。比如韓國瑜也在市府成立了青年局,陳其邁時期也繼續保留下來,並把青年創業基金回歸到經發局管轄,讓它能結合產業轉型整體施政方向進行規劃,但除此之外,進展仍十分有限。 他提到,當時韓國瑜喊出「 100 億青年創業基金」,但事實上真的挹注進來也非常少;即便到了陳其邁時期,試圖吸取以前失敗的經驗做出改善,受限於青年創業難度不低,100 件可能有 90 件失敗,還是回到根本問題,「你要讓青年能夠創業啊、工作機會增加,那一定是你的產業轉型要成功。」
「青年就業這一塊,高雄過去幾年並沒有很大進展。」林于凱舉例,無論是媒合高雄銀行提供青年就業貸款,每年從市府提供約兩億的青年創業基金預算,邀網紅分享行銷經驗,或是舉辦活動,邀請創客分享創業現況,「但是實際上,市府有沒有對創業青年做比較完善的創業輔導,我覺得都沒有啊?」 除了缺乏完整的創業輔導系統,林于凱認為,青年創業補助也變成大撒幣形式,「就是撥錢,讓大家來排隊申請,但是那筆錢,對於很多年輕創業者來講,就是塞牙縫(的額度),比較像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一種狀態。」
除了產業,陳其邁也十分重視「交通政策」,從捷運黃線、紅線延伸到路竹、岡山,甚至到小港林園,加上高雄鐵路地下化,相關工程都在這幾年陸續啟動,即使部分未能完工,大多也都在進行中。 不過規劃並推動一項交通建設,事實上花錢也花時間。陳銘彬指出,現今陳其邁許多進行中的工程,早在陳菊,甚至謝長廷時代就開始規劃,有些則是總統巡視的承諾,只是施作上會有先後順序。陳銘彬說地直白地:「其實都要中央資源補助啦,⋯畢竟現在就是民進黨執政,所以交通方面,目前來看還算是蠻順的。」
「我覺得高雄這兩年來進步程度蠻快的。」林于凱也持同樣意見,他以高雄鐵路地下化為例,「現在高雄鐵路地下化的兩側,其實已經很難看得到路橋或是地下道,因為在陳其邁來之後,就已經都被填成平面道路。」 不只如此,在地監督團體跟議員認為,高雄輕軌的部分也交出不錯的成績。
陳銘彬解釋,韓國瑜在任期間因為黨內及民眾有些反對的聲音,進度稍微停止,到了陳其邁時期才全力推動。林于凱也坦言:「陳其邁市長上來之後,起碼就是對這個政策,負政治責任的。」他進一步指出,陳其邁更推動整個輕軌變成環狀路線的一個工程,「那目前要達成四分之三圓了,只剩最後的四分之一是最難達成的部分。」 大型建設看似逐漸到位,但高雄還有一些重要問題懸而未決。
「交通還有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要減低死亡車禍的肇事率。」林于凱指出,過去在統計上,高雄的死亡車禍件數都特別多,這對市長來講有非常大的壓力,需要分析路口的肇事原因分析,才能進行細部改善,「不過呢,我會覺得這個其實又不是市府單方面能達成的。」
林于凱提到,死亡車禍大多發生在省道,而這些車禍又跟高雄的產業特性有關,重工業仰賴大卡車、大貨車,一旦發生事故常常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但省道,屬於交通部公路總局,所以當市府道路規劃,遇到交通部總局的道路規劃,會遇到一個規劃不連續的狀況。
陳銘彬也解釋,交通政見背後牽涉到兩個問題,一個是經費,另一個則是土地徵收。以國道 7 號聯外道路工程的案子為例,除了工程路段途經生態敏感帶,加上旗山斷層,光環評爭議就耗時 10 年才過關。 作為在地監督團體,高雄在地公僕監督聯盟的陳銘彬指出,高雄長期來說,還有資訊透明度不夠的問題,儘管過去幾年各縣市甚至中央都在談。「政府的作為不是只有依法辦事這麼簡單而已。」他提到,以往的公共政策,常常是所謂的閉門政策,寡頭政策。少數幾個人做出的決定,加上資訊不夠透明,市民的權益就容易受損。
陳銘彬指出,雖然過去一年有比較進步,比如都發局或工務局主動地將特色公園或是社會住宅的需求,舉辦相關的公聽會,「不只辦一次,搞不好辦幾場,(政府)搜集意見,還會回饋、公布給民眾知道,你們有什麼意見可以再來?⋯⋯是有稍微比較進步,但事實上還是不夠的。」
「像德國,他們在做區域性整合,跟產業轉型的時候,就會透過公民參與這樣的模式,比如大家進行 1 年以上的討論,因為要形塑一個願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陳銘彬坦言,這也是各縣市共同的問題。
「像我們就比較希望,能夠高雄建立的是一個所謂的綠色生態的城市喔,而不是都在講拚經濟,而是要為下個世代爭取世代正義。」他指出,在候選人這一塊,即將競選高雄市長連任的陳其邁有提到,國民黨參選人柯志恩也有類似的提議,「但是他們都不會去強調綠色生態城市。」
「一個願景是需要去討論的啦,但是很可惜就是。這個競選團隊都是由他們競選團隊去想,它並不是去跟人民有一個長遠的對話而討論出來的東西。」陳銘彬提到,政策喊得再漂亮,最後的落實也需要人民的配合,落實民主,這才是基本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