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是民意還是網軍操弄?10 年社會大事輿論分析:選舉年議題討論更政治、更失焦

是民意還是網軍操弄?10 年社會大事輿論分析:選舉年議題討論更政治、更失焦

閱讀時間 10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 今年 5 月初新北市發生「幼兒園疑似餵藥案」,討論從社會事件演變成政治攻防,明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侯友宜及賴清德互相指責對方是政治攻擊,也讓檢討幼教體制的聲音被淹沒。
  • READr 盤點歷年 10 件國內社會議題,發現社會事件,包括中捷事故、臺南殺警案、城中城大火、普悠瑪出軌事故、頂新黑心油事件,臉書上的輿論趨向政治化,不相關的負面事件被挪用批評特定政黨,並出現「選票下架」等政治口號。
  • 在上述事件中,臉書上也出現大量內容重複的貼文被重複張貼在不同社團、粉專,試圖帶動特定輿論,甚至佔比逐年提高。資深網路廣告從業者透露,這些社會議題往往因為接近選舉,而出現政治化討論,有明顯的操作痕跡;學者、民間團體則擔憂,輿論政黨政治化下,讓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被消失。
  • 此外,本身帶有濃厚政治意涵的事件,包括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反送中、太陽花學運、雨傘運動,臉書上的輿論也掀起各政黨兩岸論述討論,反送中事件也被視為泛綠陣營在 2020 年總統大選獲勝的關鍵。
今年 5 月初新北市爆發幼兒園教師為了方便管理,疑似私自餵食兒童管制藥品,導致多名孩童有疑似毒品戒斷反應。不過,後續該園孩童的毛髮檢驗並未檢出毒物成分,檢方認定證據不足,相關人士均獲不起訴處分。但這起案件成為了明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藍綠陣營互相指責對方是政治攻擊。
新北市長侯友宜首當其衝,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 6 月中的即時民調顯示,有 57% 民眾不滿意侯友宜的處理表現。在事件爆發後,侯友宜因沒有第一時間出面說明道歉、遲至 6 月才入園採檢等,被批評行政處理怠惰,而對於多位家長的指控,侯友宜競選辦公室卻回應:「此議題是社會事件,不應該延伸成政治性議題。」
然而,隨著檢驗報告陰性結果出爐,國民黨開始反擊這件事是「烏龍案」,並批評另一名總統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造謠,製造社會恐慌;而新黨黨籍的臺北市議員侯漢廷也提告賴清德、民進黨籍立委羅致政等人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及《選罷法》,意圖使人不當選。
當社會事件被抹上政治色彩,檢討制度的聲音也跟著被淹沒。「社會事件沒有情緒,很難有聲量跟熱度;可是一旦有了情緒,就很容易走火入魔。」曾經營某政黨粉絲專頁的社群專員 H 表示,有超過 8000 名家長連署發起上街遊行反兒虐,甚至家長自己成立粉專,都是想知道真相、改革制度,「但後續議題的討論,剩下在吵藍綠,很可惜啊!」
「幼兒園案」並非唯一被政治化、模糊焦點的事件。READr 統整國內歷年 10 件大事,透過分析上萬筆臉書輿論發現:社會事件討論愈來愈發散,不相關的負面事件被挪用批評特定政黨;貼文趨向政治化,出現「下台」、「選票下架」等口號;一模一樣的貼文被發布在不同社團、粉專,試圖帶動特定輿論,而且佔比逐年提高。
資深網路廣告從業者透露,這些社會議題往往因為接近選舉,而出現政治化討論,有明顯的操作痕跡;學者、民間倡議團體則擔憂,輿論政黨政治化下,讓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被消失。
我們將近年的社會大事分成兩個面向,一種是單純的「社會事件」,一種是政治意味濃厚的「政治事件」。
在歷年社會事件(包括幼兒園疑似餵藥案、中捷事故、臺南殺警案、城中城大火、普悠瑪出軌、頂新黑心油)中,臉書上的輿論愈來愈發散,甚至有許多不相關的負面事件被挪用來批評特定政黨,討論趨向政治化。
而議題本身就帶有濃厚政治意涵的政治事件(包括雨傘運動、太陽花學運、反送中、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則掀起兩岸論述討論,臺灣跟香港也不斷被拿來對比。
2948_01
為了進一步分析輿論內容,READr 將這些貼文分類成不同的討論主題,觀察臉書討論特定社會事件時,有哪些議題也會一起被討論?輿論更專注討論事件本身、檢討制度,還是變得政治化?

社會事件發生後,輿論擴及許多層面,可能在討論事件本身,也可能延伸至不相關的政治議題。右圖圓圈愈大表示該主題愈常被提及,而兩個圓圈之間的線條愈粗,表示它們一起被提到的頻率愈高。

往下滑動

以新北市幼兒園疑似餵藥案來說,藍綠陣營都指責對方是政治攻擊,帶有選舉、選票、下台這樣詞彙的「政治」主題就常常被討論,讓此事件討論趨向政治化,檢討制度的焦點被模糊。

提到「政治」主題時,新北市府、國民黨被大力抨擊;而事發後的「烏龍案」一說,也讓民進黨被批評是在製造假訊息、造成社會恐慌。

針對該事件,輿論也圍繞在藥物檢測結果、受害家長、幼教老師、檢討幼教制度、育兒政策、司法調查。

由家長自主成立的受害者聯盟,不斷發聲明強調:「大眾看來是藍綠政治操作,但關心兒童應不分色彩和黨派,我們家長只想在餵藥疑雲及不當管教疑雲重重下,為孩子伸張公平正義、尋求真相!」

幼兒園案引起民眾對侯友宜、國民黨的負面觀感。在臉書輿論上,也發現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發生的負面事件,在這次事件中重新被提出,成為批評國民黨的素材。

例如 2015 年新北市八仙樂園塵爆、2020 年新北市衛生局職員林于仙以跳樓輕生的方式,控訴前老闆性侵、2022 年新北市男童(化名恩恩)延誤就醫身亡等案件,時任的新北市長都是國民黨籍。

此外,侯友宜 6 月初以總統參選人身份到政治大學演講,有學生在現場舉牌要求侯市長為幼兒園案道歉。而侯友宜負面評價攀升,也讓外界揣測 2015 年國民黨廢止當時總統候選人洪秀柱的提名資格,改徵召朱立倫的「換柱」事件將重演。

值得注意的是,臉書輿論也出現民進黨執政時期發生的負面事件,如 2014 年高雄氣爆、2016 年臺南市維冠大樓倒塌、2021 年臺鐵太魯閣出軌時,市長與主管機關首長都是民進黨籍。有人拿來當作批評民進黨的素材、也有人稱讚民進黨處理得比國民黨還好。

此外,今年 5 月起,民進黨連環爆出黨工遭黨內高層人士性騷、吃案,後續更演變成國內 MeToo 浪潮。該事件同樣在幼兒園案中被提起,輿論一方面以此批評民進黨,另一方面也批評 MeToo 浪潮掩蓋幼兒園案討論聲量。

「很有『恩恩案』的既視感,也是把焦點轉為政治操作。」曾經營某政黨粉絲專頁的社群專員 H 認為,侯友宜競選辦公室 5 月底才召開記者會,並且稱這次事件是政治攻擊,「直接惹毛所有人,因為這次的事件主體是家長們,侯友宜政治攻擊的說法,等於是把矛頭對著家長,讓大家很生氣。」
對於後續事件演變成烏龍案的說法,H 則強調,「國民黨的人想要趕快下車,一定會抓著檢驗結果零檢出,但這整件事情處理程序,就是行政怠惰,根本沒有烏龍問題。」
不過,H 也坦言,一般民眾最在意的就是檢驗結果,行政程序怠惰太複雜,很難跟大眾溝通,這也是社會議題檢討制度的困境。
除了幼兒園案,過去其他的社會事件也可看出相同的輿論趨勢,不相關的負面事件被挪用批評特定政黨,而就事論事的討論也愈來愈發散,最終走向失焦。

2021 年 10 月高雄城中城大樓發生大火,造成至少 46 人死亡,高雄市府、民進黨受到最多批評;同時,危老建築的消防安全、都更議題也引起檢討聲浪。

往下滑動

由於該案發生後的兩個月就是公投案,包括「重啟核四」、「反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內容皆是反對政府的現行政策,當「城中城大火」發生時,輿論也一度延伸成「在公投時投下對民進黨的不信任票、教訓民進黨」。

過去負面事件也同樣被拿來要求高雄市長陳其邁必須下臺負責,例如 2011 年臺中阿拉夜店大火,陳其邁要求當時的臺中市長胡志強下台負責,如今高雄大火,陳也必須下台負責。

不過,也有輿論為其緩頰,錢櫃大火、八仙塵爆無人下台,陳其邁也不需為此下台。

另外,由於當時正值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罷免案,綠營人士被批評忙著支持陳柏惟,而不檢討城中城大火問題、慰問傷者。

2018 年普悠瑪列車出軌意外,在臉書輿論上,比起指責主管機關(交通部、臺鐵局),當時的執政黨民進黨受到更多批評。

另外,也有輿論指出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決定採購該批普悠瑪列車,並有採購弊案疑慮,國民黨應該為此事件負責。

事故發生後,時任交通部長的吳宏謀在立法院備詢時一問三不知,被嘲笑跟北農前總經理吳音寧一樣,以此批評民進黨用人不當。另外,輿論也批評,2014 年高雄氣爆,時任高雄副市長的吳宏謀下台,卻反而高升至交通部長。

2014 年國內爆發頂新黑心油事件,隔年頂新董事長魏應充一審判決無罪,引起社會輿論批評,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受到最多的指責,質疑馬政府是頂新的「門神」。

由於時值總統大選前夕,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也批評,藍綠陣營都是頂新政治獻金受贈大戶。

而黑心油案判決過輕的疑慮,也讓過去其他判決一起拿來比較。

如 2013 年日月光半導體廠因排放廢水遭開罰 60 萬元,日月光集團董事長張虔生稱不知情被採信獲不起訴;或是 2015 年布農族族人王光祿獵殺山羌給年逾九旬的母親吃,被判刑 3 年半,就有貼文批評:「原住民用撿來的獵槍打山羌,重判三年半;頂新用越南的飼料油精煉給人吃,無罪,我想請問這是甚麼樣的司法標準 ?」

此外,當時正值總統大選前,當時的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王如玄買賣 12 棟軍宅賺取高差價,也備受批評,更進一步被當作「下架國民黨」輿論的素材之一。

此外,輿論也意外延燒至慈濟。許多輿論抨擊慈濟證嚴法師不願批判慈濟董事的魏應充,並進一步延燒成慈濟挪用善款,出現反慈濟聲浪。

負面事件被拿來「打混仗」 學者:為了轉移關注點

從上述社會事件可看出,不相關的負面事件常常被挪用批評或支持特定政黨,模糊議題焦點,甚至變得政治化。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劉慧雯分析,「這沒有邏輯可言,就是一個任意組合包,要來打混仗。」對於要操作輿論的人來說,希望把關注點引導到其他事情,因此這些被刻意提起的事件,只需要被提出來就好,不需要有邏輯、時間、本質上的關聯。
劉慧雯進一步解釋,鄉民最大特徵就是起鬨,當最初的 A 事件帶動 B 事件出現,可能會有人在下面罵:「這有什麼關聯?」、「我要看到血流成河」,但 B 事件就會開始被關注,甚至讓 B 事件的討論聲量超越原本的 A 事件,成為討論的中心,也就達到操弄者的目的。

是民意還是被操作的輿論? 業者:幾乎每個事件都有網軍攻防

然而,這些模糊焦點的聲音到底是真實的民意,還是被操作出來的輿論?資深網路廣告從業者 K 認為,「不可能完全沒有(輿論操作),只是規模、深入程度、影響角度的差異而已。」
以頂新黑心油事件為例,K 表示,頂新作為唯一的加害者,同時也是輿論攻擊的被害者,頂新集團就有可能去操作利己的輿論,「如果有輿論操作的痕跡,那根本就是頂新的人發動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每個議題在討論時都可以區分成「主要戰場」跟「次要戰場」,K 解釋,主要戰場是根據事件主體的輿論,例如在黑心油事件裡,頂新就是事件的主體;次要戰場則是基於選舉考量,而攻擊或保護特定政黨,主要戰場不一定有人刻意操作輿論,「但次要戰場幾乎都會出現網軍的攻防。」
他舉例,新北市幼兒園案,因為市長侯友宜為總統參選人,讓議題輿論變得跟總統大選有關;高雄城中城大火,也變成民進黨執政的政治攻防,「在次要戰場裡,輿論其實都比較政治化。」因為接近選舉,次要戰場都會出現政黨或候選人的攻防,並不是所有言論都是假的,但都會有操作痕跡,試圖透過某些帳號去帶動輿論。
實際上,這些輿論操作到底如何被下達指令、規模有多大?
K 表示,當甲方想要在某議題獲得輿論聲量,就會去找長期配合的行銷公司、團體,甚至是個人,發動網路輿論。這些公司長期培養不同角色設定的臉書帳號,讓這些帳號看起來更逼真,單一事件可能動用到上千個帳號發文,也可能只有數十個帳號在操作,「這就要看出資方預算規模。」
甲方不一定是當事人,可能是幕僚、中階主管,K 接著說,「出資者會轉手再轉手,到最後執行的人,他(執行者)只知道有一筆錢要執行特定目標,不會知道那筆錢來自哪裡;當然也不一定真的有出資者,可能是長期的支持者,手上有一批帳號,然後他就去做這件事(帶動輿論)。甲方通常是給一個方向,讓大家自由發揮,例如攻擊蔡英文、攻擊柯文哲、攻擊侯友宜。
「當有些事情是既定事實,沒辦法正當防衛或正當攻擊,那就轉移注意力。」K 解釋,操作輿論的目的還包括分散注意力、緩和情緒,「甚至會有同一組團隊,(在網路上)扮演不同角色來自說自唱、自問自答,就是為了帶風向讓大家吵起來,或是轉移焦點。」而劇本的複雜度,取決於甲方要求,「有時候執行單位只會接到一句話或十句話, 被要求去大量複製貼上,你就會看到很多機器人,大家講的內容一模一樣,這是最粗糙的作法。」
「主要的社會議題不是重點,而是次要戰場裡的選戰攻防,製造出對方很白癡、很爛,來防守自己好棒棒。」K 認為,國內每兩年就有一次大型的選舉,社會議題就常常變成選舉的輿論戰場。
他舉例,以太魯閣出軌事件來說,當時的交通部長林佳龍做了很好的判斷,善後完就辭職,「他的支持度可能就會提高,因為整件事情畢竟不是他個人的錯,有很多(臺鐵)結構上的疏失。」既然林已經選擇辭職下台,在次要戰場裡,也就沒有太多政治攻防的討論。
不過,他接著說,如果林佳龍今天選擇不辭職,次要戰場可能就會出現:「站著茅坑不拉屎」、「不好好做事」等言論攻擊,「這時候就要製造言論保護他,例如部長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可能現在下台等等。」因此當事人的決定,例如要不要道歉、辭職,都會影響接下來次要戰場裡的網軍攻防。

中捷事故仍真相不明、被模糊焦點 台權會:持續發聲

當政黨保衛戰凌駕於討論事件之上,檢討制度的聲音也就被消失。在幼兒園案爆發前,臺中捷運事故也發生同樣的情形。

今年 5 月臺中捷運撞上興富發建案工地落下的吊臂,捷運車廂被貫穿,造成 1 死 10 人受傷。死者為長期推動人權的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淑雅,其在事發 50 分鐘後,才在車廂底部軌道上被發現,而後送醫不治,引起大量批評聲浪。

往下滑動

在討論中捷事故時,輿論常常提到臺中市府及建商的責任,同時呼籲檢討中捷制度,而在提到這三者時,「安全」也一起被討論。

除了檢討制度,中捷事故輿論也同樣變得政治化,例如「恩恩案」、「幼兒園餵藥案」、「新北槍擊案」,就被用於批評國民黨執政縣市冷血,必須下台負責。

另一方面,也有輿論指出,興富發建商政治獻金牽涉藍綠政黨;台中市前市長林佳龍決定中捷「無人駕駛」機制,應該為此負責。

不過,臺中市議員江肇國找出 2014 年臺中捷運的新聞稿:「機電系統已於 100 年 4 月 21 日開工...,臺中捷運採全自動無人駕駛。」而當時的市長是胡志強,顯示無人駕駛機制可追溯至胡志強時代。

事故發生後,也許多人悼念死者林淑雅教授,並感謝其在人權議題上的貢獻,而其堅持的廢死價值也引起討論。其中就有貼文將林淑雅母親哭喊「願一命換一命,用自己的命換女兒回來」的說法,簡寫成「一命換一命」,試圖操縱廢除死刑議題。

中捷事故發生後的兩個月,臺中市政府仍未公布完整調查報告及具體改善措施,而輿論焦點已經轉往新北幼兒園戰場。台灣人權促進會串連各個民間團體,回到出事現場臺中捷運豐樂公園站,要求臺中市府負起監督責任,公開調查報告、中捷負起風險防止責任、興富發負起事故責任。
事後,臺中市府因應議會要求提交一份「台中捷運1120510重大運輸事故行政調查與事件後相關處置報告」,不過,台權會表示,該份報告不僅未對外公開,甚至試圖透過指責臺中捷運和興富發,來掩飾市府應負的監督管理責任。
「真相到現在都還不清楚,這是我們最難以接受的。」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直指,死者從車廂掉出,為什麼 50 分鐘後才被發現?建商吊臂掉至捷運軌道,是巨大的異物入侵,但列車卻仍啟動;監視器影片看出保全、隨車員試圖聯繫,卻來不及阻止,其是否有受過緊急情況訓練?臺中市政府對捷運沿線的工程有哪些風險評估?「這些我們通通不知道,臺中市政府、捷運公司應該公開這些資訊。」
施表示,要知道完整的事實調查報告,才可以知道,誰做了哪些事、沒做哪些事,「臺中市府、臺中捷運的事後回應都令人很擔憂,到底有沒有要好好面對、建立相關機制?」
根據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公布的「期中安全通告」,整份報告只有一頁,提出兩點改善建議:第一點,建議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針對可能影響大眾捷運行車安全的工程施工作業,建立更為縝密的管理法規,督導業者自主檢查並落實監管作為。第二點,建議無人駕駛捷運系統營運單位擬定異物入侵軌道的預警及應變措施,輔助第一線人員得即時應變處理,並請監理機關要求營運單位評估裝置主動式異物入侵偵測系統的可行性。完整調查報告明年  5 月才會公布。
「這不能成為臺中市府的藉口,等到報告出來才改善,但現在臺中市府的回應非常消極。」施逸翔表示。
輿論政治化也延燒到前臺中市長林佳龍,部分貼文指出無人駕駛是林佳龍執政時決定,應該為此負責。對此,施認為,一方面已經有證據指出是在胡志強時代決定,另一方面,去追究誰做的決策沒有意義,既然決定要無人駕駛,接續的市長就應該延續相關政策,「把風險降低,是時時刻刻都要注意的事情,既然現在是盧秀燕執政,就該注意相關風險,不該推給是誰做無人駕駛的決定,這是非常基本的常識。」
當輿論政治化,檢討制度的聲音也同樣被抹上政治色彩,對此,施逸翔引述林淑雅教授的話:「唯一可以跳出政治意識泥淖的,就是堅持人權這個概念。」他強調,這不該是藍綠政黨的問題,而是地方政府風險管理、制度檢討的問題,「說我們在做政治操弄,不僅是污辱淑雅,也是想要卸責的藉口。」
廢死議題也成為引導輿論的素材之一,施表示,每次選舉就會有輿論操弄死刑議題來獲取政治利益、模糊焦點,雖然它影響效果很低,但還是會引起大家對廢死的關心,「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去說明,讓大家在獲取更多資訊的情況下,去思考要站在哪個價值立場,我相信當大家獲得足夠的資訊時,即便他是支持誰,都不會是在毫無資訊、情緒操弄下做的決定,這是臺灣民主社會很重要的價值。」

臺南殺警案後放寬警械使用 民團:沒有解決問題

去年臺南殺警案引起社會關注,主管機關外役監、警政署及民進黨受到最多批評,內政部長、法務部長紛紛被要求下台,甚至延伸到下架民進黨。

往下滑動

而外役監逃犯為整起事件的緣由,也讓外界關注外役監制度檢討,以及警察執勤困境,包括警察用槍規定、警察訓練不足、裝備不足等。

除了討論事件,輿論也延燒至其他負面事件,例如防疫措施不當、論文抄襲、柬埔寨詐騙、居住正義打假球等,以此批評民進黨執政缺失。

社會治安、黑道議題受到關注;國民黨籍人士過去涉及夜店殺警案、貪污等弊案,也被拿來批評。

此外,臺南殺警案意外引起對於死刑存廢的爭議。當「殺警犯必須被處死」的輿論掀起,即使倡議廢除死刑的廢死團體從未對此事發言,仍受到大力抨擊,主張廢死的民進黨也因此被批評。

臺南殺警案後,立法院迅速通過修正《警械使用條例》,放寬警察用槍時機,但對長期推動警察權益的臺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常務理事蕭仁豪來說,卻是不治本的方式,「我們會覺得有點模糊焦點。」警械使用不是真正的問題,回到事件本身,真正的重點應該是人力不足、裝備不足、過度重視績效、訓練不足,但實際上,這四個面向在殺警案後,改善有限。
臺南殺警案中,凃明誠、曹瑞傑兩名員警,循線到公墓發現嫌犯偷走的機車,因為現場雜草叢生不易搜索,因此兩人分頭進行,根據當時的警用行車紀錄器顯示,嫌犯林信吾先持刀突襲凃明誠,隨後再持刀殺害未配槍的曹瑞傑。
蕭仁豪表示,事發當下員警分頭搜查,就反映出單位人力不足的問題,因為一個人執勤就很容易遇到危險。「人力目前確實有在慢慢補,但跟不上實際需求。」他解釋,去年立法院修正《公務員服務法》,規定每天加班時數不能超過 4 小時,「之前大家都是超時工作,看起來不用補這麼多人力,但修法後,那個氣球就破掉了,大家發現人力不足狀況比想像更嚴重,應該要補更多人力,甚至減少不必要的工作。」
而人力問題背後也涉及績效問題,他解釋,警察習慣一個人執法也跟績效制度設計有關,「因為要增加績效,久了大家就會覺得,案件要自己做,不要跟別人合作,形成了不合作的氛圍。」
至於裝備部分,蕭則指出,辣椒水、警棍、防彈衣都有慢慢地增加數量,而電擊槍需要較多預算,且保管跟使用複雜,目前還未補足,但他強調「人力跟勤務還是很多問題」。
蕭指出,大家認為放寬警械使用,警察遇到危險可以直接開槍,就能避免危險,但實際上,「在遭遇危險之前,就應該要有評估危險的能力。」而這也是教育訓練應該做到的事情。
他進一步解釋,2019 年李承翰員警殉職案,兇嫌處於精神耗弱狀態,並以刀刺傷李腹部,送醫不治,「員警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訓練,今天遇到比較有攻擊性的急症狀態病人,才知道要預先做什麼準備去面對。」
他表示,如果今天有足夠的教育訓練,臺南殺警案事件,員警在追捕嫌犯時,「會同時想到自己一個人能力夠不夠、警力支援夠不夠、裝備資源夠不夠,完整的教育訓練就是希望可以在事發前,先做好這些準備。」
他強調,「修法之後,確實可能讓大家更願意使用警械,但它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還是要回歸教育訓練完不完整、人力資源跟指揮調度有沒有辦法跟上。」
對於殺警案輿論被模糊焦點,蕭則坦言,「我們一直以來都很無奈啊!大家都喜歡更聳動的議題,這無可避免。」他強調,每次發生社會事件,大家會想要能迅速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臺南殺警案,大家會直覺討論放寬警械使用,而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就被忽略,「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做聲明、投書,表達我們的立場,走內部管道去改善制度」
「我們從一開始被說是社運人士、民進黨派;後來因為一些議題跟國民黨立委葉毓蘭合作,又被貼上國民黨側翼標籤,所有的帽子都被扣過。」不過,蕭表示,協會一直保持中性立場、持續檢討制度,後來就比較少被貼政治標籤。

社會事件分析:輿論政治化,批評藍綠多於批評主管機關

觀察歷年 6 件「社會事件」的輿論發現,輿論批評的對象除了主管機關、地方政府,國民兩黨受到最多批評,甚至在部分事件裡,批評藍綠的聲浪高於事件主管機關,顯示出輿論政治化的傾向。
2948_02
此外,READr 分析社會事件的互動數前 100 名貼文,也發現在討論事件時,議題被帶往政治輿論,成為批評特定政黨的談資,例如新北市幼兒園案,由於接近明年總統大選,藍綠陣營都出現要求對方退選的訴求。 其中有貼文指出:
「愛孩子是不分藍綠, 繼續拖下去,國民黨這22個立委母雞小雞, 會演出全軍覆沒的戲碼。 柯老師,以你做老師的經驗, 一個初中程度的人,要調到博士班, 是天方夜譚。 希望妳在陪他出訪,找機會勸勸他, 屢行他自己的說的:好好做代事, 把市長做完,總統就別選了, 讓大家全都能鬆一口氣。」
另一篇貼文則直批民進黨造謠:
️新北幼兒園「餵藥案」爆發至今,各種真假難辨的訊息到處流傳,民進黨也努力的造謠 很多的幼兒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小孩體內有沒有「巴比妥」? 衛福部原宣布,開放全台家長都能帶孩子免費檢驗,竟然馬上改口「僅限新北」。 擺明的為了配合賴清德的選舉, 王必勝說,這是害怕引起家長恐慌。 奇怪了,王必勝害怕其他縣市的家長恐慌,所以,新北市家長恐慌就沒關係? 說穿了,就是拿兒童安全當藉口,進行政治操作! 中央不做,新北做 我想請賴清德,看看侯友宜的新北市政府如何代替民進黨中央來照顧全國的幼兒!
2948_03
當社會事件輿論演變成政黨攻防, 也讓問題難以聚焦。
「真正的解決方案,就會被淹沒在這藍綠對決的狀態裡面。」劉慧雯表示,國內兩黨極端化,「就是 A 黨站這邊,B 黨就只能站在另外一邊,這種一定要對立的態勢,但其實有些事情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像普悠瑪、中捷、城中城、殺警案,理論上都不應該出現政黨分化的狀態,大家不都是要安全嗎?奇怪的是這樣還可以站兩邊,這才是最詭異的地方。」
「現在出事在哪個城市,好像就是他們(市長)的錯誤。」劉慧雯指出,臺中捷運會發生意外,從最初的捷運路線規劃、沿線防護措施、緊急狀況 SOP,這些都有關聯,「但現在是看誰比較倒霉,在位的時候出事。」
她進一步表示,社會事件輿論政治化的結果,就是輿論都在指責藍綠政黨,如果出事地點在臺中,現任市長盧秀燕就要負起全責,「因為盧秀燕是國民黨的,所以全部國民黨都是爛的,如果是林佳龍,民進黨就是爛的。」至於整起事件的制度問題、全面的解決方案,就不太會被討論。
再者,劉慧雯表示,當議題變成兩黨對決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關心誰站在哪邊,這時候小黨或是第三勢力,也就無法就事論事,因為媒體的聲量都朝向極端化,「如果有人試圖講理性的言論,或是追究SOP、安全措施等等,他們沒辦法吸引注意力,因為這樣的論述相對複雜。」
「在藍綠對決的氣氛裡面,小黨的言論同時被壓縮,因為我們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光譜,政黨分屬兩端,而是變成一條橋從中間一切為二,反正你不是在這邊,就是在另一邊,過度的政治極端化,讓對話空間被縮小。」劉慧雯說。

相同貼文被發布在不同社團 帶動特定立場輿論

此外,在這些事件的討論當中也出現大量重複貼文,一模一樣的貼文被張貼在各個社團,試圖帶動特定立場的輿論風向,而且重複貼文佔比逐年增加。
2948_04
這些重複貼文內容強烈地批評某政黨,讓輿論更加政治化。例如臺南殺警案中,這則貼文就被發布在不同社團高達 28 次。
館長和黃國昌說要反黑道大遊行,記得找林姿妙、高虹安、鍾東錦(管訓)、顏清標、張榮味、許淑華(KMT)、蕭景田(殺警)、許修睿(管訓)、邱奕勝(賭博電玩),再加上民眾黨選舉動員的8+9,記得開直播,流量一定能破連千毅的10萬人在線觀看,商品削一波發大財。
在城中城大火,這則貼文則被發布 25 次。
為了化解暖男邁邁市長的尷尬,民進黨再度使出「全黨救一人」步數,牽拖+甩鍋,令綠營市民及理性民眾極為火大: 🆖1.劉世芳借機提起了國民黨籍韓國瑜市長? 🆖2.康裕成試圖轉稼給國民黨籍吳敦義市長? #就算有錯也不是民進黨的錯😱 #議員別在扯民進黨後腿了 #證明謝長廷陳菊當市長都在睡覺😴 #講得好像陳菊沒有責任一樣🙄 #議員不要再扯100年前的事反害了其邁哥🤫 #我決定以後絕不再投民進黨❌ #連我這深綠高雄市民都看不下去🆘
2948_05
K 觀察,工具普及助長了輿論政治化,大量發文變得很容易,「用固定的句型,透過自動化,填不同的文字進去,再透過機器人用不同帳號發出不同的訊息,以前是用人力耕田,現在是用機器耕田,當然會比較粗糙,但能製造很大量的訊息。」
「看起來被操作的,你一定都看的出來,例如說大量複製貼上,或者用字不是那麼準確,或是說太大量的簡體字出現,都屬於被大量操作的一個角度。」K 認為,有可能不是政黨出資,而只是單純的義勇軍,手上有一批帳號去幫忙帶動風向,除非是當事者,不然很難清楚分辨哪些是被操作的輿論,正反兩方都會有人參戰,到最後就是多方混戰。
不過,觀察這些重複貼文的互動數其實並不高,對此,K 分析,雙方陣營可能都會使用大量帳號操作輿論,「到最後就是機器人寫作給機器人看,是沒有意義的,效益也不大。」當候選人有這樣的認知,就比較不會花錢在做這些無意義的輿論操作。他強調,較好的作法,仍是務實地由本人親自透過不同媒體或自己的粉專,清楚表達自己的論述。

政治事件分析:易引起中國因素討論,選舉前統獨議題受關注

而本身就帶有政治意味的事件(包括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太陽花學運、反送中、雨傘運動)討論中,容易引起兩岸論述的討論,臺灣跟香港也不斷拿來對比。

2020 年 8 月總統蔡英文宣布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引起正反討論,民進黨受到最多批評,但其實國民黨及民進黨,都在執政時贊成開放,在野時反對,因此兩黨都因為態度反轉而受到非議。

往下滑動

在這波輿論中,開放進口後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引起關注,例如食安問題、對國內養豬產業影響、產地標示不清。

如臺北市長柯文哲發文指出:「我一再呼籲中央政府:對於萊豬的進口源頭管理、明白標示,兩個原則要先做好,而不是把所有責任推到地方,再耗費人力物力去做稽查,中央卻避而不談。這個政府似乎已經拒絕溝通,在資訊不透明、不對稱的狀態下,就以一紙函文強硬要求地方修改自治條例以配合中央,告訴我,這就是民進黨的民主嗎?」

不過,另一方面輿論也關注開放進口後帶來的正面效益,例如國際關係改善、加入經貿組織、經貿合作增加等。

總統蔡英文就發文表示:「臺灣是依賴貿易而生存的國家,對我來說,貿易就是有來有往,任何協議,都不會只合一方的意。 今天稍早,立法院經歷一整天的表決,通過了進一步開放美豬美牛的九項行政命令。看著此事引發這麼大的爭議,我也有些話想跟大家說。 美豬美牛的議題,經歷過三任總統,遲遲不能解決,已經成為台美之間的困難貿易問題。」

此外,也有許多負面事件被挪用批評民進黨,例如下一步就會開放核食、同性婚姻、疫情政策失控、總統府前發言人丁允恭性醜聞。

2014 年國民黨強硬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起社會反彈,要求民主程序、反對自由貿易,並進一步擴大成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抗議政府。

在這波輿論中,國民黨飽受批評,例如警察執法過當;此外,開放服貿後的經貿影響也備受討論。

由於開放服貿涉及中國因素,在這波輿論中,中國、臺灣、香港、兩岸關係、馬習會、民主自由、國家安全、國際關係等相關議題有諸多討論。

過去中國發生的暴力鎮壓抗議運動的事件,也被拿來討論當作警惕,包括六四天安門事件、雨傘運動等。

在這波輿論中,也出現其他被拿來批評國民黨的負面事件,包括早期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下造成的白色恐怖,以及創辦《自由時代周刊》的鄭南榕,以自焚捍衛言論自由。

另外,2010 年苗栗縣政府徵收大埔農地,被徵收戶甚至以死明志;2013 年洪仲丘事件,義務役士官洪仲丘疑似在軍中遭虐待致死。這些事件在國民黨執政時期發生,因此在討論太陽花學運時,也一併被用於批評國民黨。

2014 年香港爆發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由於當時國內太陽花學運結束不久後,也引起國內輿論關注聲援香港。在這波輿論中,香港、臺灣不斷被類比,香港主權回歸 20 年不變的承諾失敗,也進一步有臺灣應該捍衛自己的主權的討論。

2019 年香港再度爆發反送中運動,抗議香港政府提出的《逃犯條例》,而在此事件中,討論的焦點與雨傘運動差異不大,集中討論香港、臺灣、中國、兩岸關係、民主、國家安全等。

過去曾分析「太陽花運動」及「反送中運動」臉書輿論的劉慧雯認為,這些事件本身就高度政治性,所以輿論政治化也在意料之中,但她觀察到,太陽花運動時其實有很多關於事件本身的討論,「有很多輿論在認真討論他們到底反對什麼,從反服貿、反中、反半分鐘,當時的討論其實沒有那麼政黨化。」
不過,劉慧雯也指出,國內任何一個被社會高度關心的事件,馬上就會有政黨來「佔位置」,選擇支持或反對,當時太陽花運動跟執政黨對立,給出在野黨很大的空間去支持跟領導學運的位置,民進黨幾位學運出身的人,也在第一線當阻擋警察的人肉盾牌,「這事件一出來,政黨馬上就佔好位置。」
「反送中」的案例更加明顯。劉指出,實際上就是兩個主要政黨對中國的態度,也延伸出「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警語,「這個符號本身,一開始以二元對立的方式進到臺灣,很明顯的政治化傾向,對於要透過這事件去反對中國政權的人來講,就有很大量的資源可以使用。」
但與太陽花運動相同,劉慧雯指出臉書上仍有非常多政治以外的討論,包括國際社會怎麼看香港、金融改變、對臺灣影響等等。
輿論政治化會不會影響選舉結果?K 認為,這些社會事件多少都影響到選情,「每個事件都 5%、5%,加總結果就是 100%。」他觀察,地方級選舉比較容易受社會事件輿論影響;而中央級選舉,例如總統跟立委大選,2000 年後的主要議題都跟統獨有關。
K 表示,「你可以說反送中幫泛綠陣營很大的忙,2018 年底地方選舉其實是國民黨大勝,但 2019 之後整個氛圍開始轉向,出現西藏、新疆、香港反送中議題,我們就會有既視感,再加上一些輿論操作,把這件事情放大,基本上就決定了國民黨花再多錢也不可能會贏。」

要求下台、網軍出征 支持政治人物成為不理性的偶像崇拜

每當發生社會事件,「縣市首長下台」、「下架某政黨」的口號也會跟著出現,對此,H 認為,「這好像已經變成『大家在做自己該做的事』,例如城中城大火,身為藍營的市議員,就要站出來說話、要求市長下台,因為誰必須負責,或是負責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明確標準,他只能用政治語言去說下台、罷免。」
但社會事件輿論政治化,也讓社會更分歧,H 舉例,今年初的缺蛋議題,某商家發聲明因為缺蛋而停售相關產品,卻被網軍出征,甚至被批評為藍營人士、貪心商人。
「用這樣的方式維護特定政黨的立場,反而會讓社會觀感變差。」H 認為,政治人物操作很像偶像崇拜,「只要是我支持的人,不管他說什麼都一定是對的,我一定要幫他找理由。」但到最後,不理性的支持行為,也會讓其他支持者感到反感,而選擇「退粉」。
劉慧雯則表示,在選舉前,「要解決某個事情,就要投個某個政黨」這樣的話語被帶動,就會讓選前的社會議題政治化,「如果這件事不能被選舉解決,就不會有人特別吵這個話題,所以倒過來講,他要把它當作選舉工具,當然要把它政治化。」
「但(輿論)操作都是一時的,」施逸翔表示,現在是數位時代,議題發生後,焦點可能被瞬間轉移,甚至有人為了選戰刻意操作輿論,「回到事件本質、持續行動,就是對抗這現象(議題政治化)我們能做,也是應該做的事情。」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引用資料

1. 此報導統整 2014 年至今,Yahoo 新聞每年統計的年度 10 大新聞,並利用 CrowdTangle 抓取這些事件在臉書上的相關貼文,最後以臉書相關貼文「高峰超過兩萬篇」、「選舉前第一個高峰」的 8 個事件,再加上近期發生的重大社會事件,作為細部分析目標,包括:2014 年太陽花學運、2014 年雨傘運動、2015 年頂新黑心油、2018 年普悠瑪出軌、2019 年香港反送中、2020 年開放美豬美牛進口、2021 年城中城大火、2022 年臺南殺警案、2023 年中捷事故、2023 年幼兒園疑似餵藥案。
2. 為進一步分析輿論資料,我們刪除媒體新聞報導,並將這 10 個事件互動數前 3000 名的貼文,透過 ChatGPT 找出該篇臉書貼文的關鍵字,再人工整理分類成不同主題,辨識出該篇貼文主要討論內容,例如檢討制度、主管機關責任、國民黨、民進黨等;另外也使用 ChatGPT 分析該篇貼文在討論事件時,同時批評哪些政黨,使用資料前經過抽查驗算。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