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會遭受劇烈攻擊,或許也和他的個人風格有關。時常攻擊政府「瀆職」、「說謊」的黃士修,五場說明會所發表的「攻擊」話語篇幅,有四場都在所有發表人平均之上,僅有最後一場花較多篇幅在描繪自己若獲邀擔任政委以後的「願景」。
不同於其他主題,正反兩方在「重啟核四」一案中,攻擊對方的篇幅不相上下,可說是交鋒最激烈的議題。
發表會中,雙方各有 24 分鐘的時間。若以在同樣時間內「說了多少字」來計算,語速最快的前 10 名中有 7 名來自「重啟核四」公投的正方或反方。
而在此案最常被提到的事件是「日本福島核災」及後續追蹤情形、日前被監察院調查的「奇異公司仲裁案」、「日本重啟核電」、「美國核電廠封存後再重啟」等等,雙方在這些事件上的立場各執己見,毫無共識。 在「反萊豬」公投發表會中,正方的演說策略以「攻擊」為主,比例明顯高於反方許多。
正方緊咬民進黨過去也反萊牛、此次未經立法院討論就片面開放萊豬等理由,批評民進黨「變心」、「騙子」、「毀棄對人民承諾」。
反方少數的攻擊則出現在醫師林應然擔任反方的場次。林應然本於醫師專業,提出正方許多不符合科學現實的論述,也批評對方「製造謠言」、「沒道理」。
「公投綁大選」一案中,正方使用的「攻擊」話語同樣大幅多於反方。有趣的是,相較於其他公投案有科學論述的觀點交鋒,此案的主觀陳述較多,也有較多篇幅的發言和主題無關。
關於「事件」分類的內容幾乎都是在講 2018 公投場面混亂、「民進黨爭取公投的歷史」(註:此為發表人觀點)、或「國民黨沒收公投的歷史」(註:此為發表人觀點)等等。
正方的攻擊同樣來自「昨是今非」。國民黨發表人直指過去民進黨在爭取公投時,多位政治人物也高喊要「公投綁大選」,國民黨副秘書長羅智強更在發表會上熱唱自己的改編歌曲「無人熟識的民進黨」。
或許是爭點相對單純,又或者是主文就和「公投」有關,此案的發表人在陳述主張時,常趁機提及其他的議題,包括藻礁、核四、萊豬議題都有在此案的發表會上出現。
而「藻礁」公投與其他公投案最大的不同,是發表會中幾乎沒有「攻擊」的話語。
正方花較多篇幅抒發自己的主張、分享看到的生態與願景,較少直接回應反方的問題;就算雙方互相回應,也幾乎沒有偏激或惡意批評對方的用語。
另一個特別之處,是此案的專業門檻較高,且無論是贊成方還是反對方的主張,對環境都會有所犧牲:以正方論述而言,投下反對票,就會犧牲珍貴的千年藻礁;但反方論述也提到,投下贊成票將影響臺灣能源轉型的路徑,會有更高比例的燃煤發電。因此發表人常搬出個人身份,如強調自己的學者專業、強調自己是環保運動人士,甚至與昔日戰友站在對立面的掙扎、或分享許多個人親至大潭藻礁的遊歷經驗。
這是臺灣在降低公投門檻後,迎接的第二場公投。不僅可以驗證公投若沒有大選同時進行,是否會影響投票率、或是模糊議題討論焦點,也將決定糾纏臺灣 30 年的核電廠問題、與國際的貿易協定、能源轉型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從公投連署、成案、拉票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社會溝通的方式,但這次也是政黨介入最深的公投。作為臺灣民主史上重要的一堂課,不少人也在發表會中提到自己對公投的期盼。 綜觀 20 場意見發表會發表人提到的願景,「重啟核四」公投發表人仍希望大家對輻射的危險有真正的認識、也期望資訊能更透明;「公投綁大選」一案可以看見雙方對民主制度的期盼;「反萊豬進口」案明顯感受到政治角力的痕跡;「藻礁」公投則立下最多願景,正、反方代表都表示,儘管不同的價值選擇會帶領臺灣走向不同的未來,他們還是希望除了投票以外,未來在碰到類似開發案時,政府能夠更謹慎、更落實程序正義。
這些主張與期盼,最後是否能順利傳遞到投票人心中?12 月 18 日,你會出門投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