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李健熙的財大氣粗,CJ 姐弟提案「攜手共創事業」的構想,打動史匹柏等人,讓 CJ 於1995年,破天荒拿下夢工廠除日本外的所有亞洲地區版權。
CJ 訂出「代理發行夢工廠電影」與「投資韓片」的雙頭並進策略。事實上,光是前者就能讓 CJ 財源滾滾,CJ 卻願意投資當時國片普遍被視為無法賺錢的國片,藉由代理發行的獲益來培育南韓電影。高成妍透露,這番決策存在「民族危機意識」。她寫道:「若不這樣做,結果將使南韓市場往後受外資和好萊塢片廠擺布,屆時連『讓韓片成為企業維生方法』的想像,都將如泡沫般四散。」
自 1995 年取得夢工廠代理發行權後, CJ 設立多媒體事業部(即現在娛樂媒體公司 CJ E&M 的前身),至 2004 年為止,撒下共 5 千億韓元(當時約新台幣 185 億元)的鉅資,投資與研究各種影視內容產製,並成立電影發行商與連鎖複合型戲院 CGV,從製片投資到電影上映,全盤經手,垂直體系正式成形。
而從投資電影事業開始, CJ 就派員至夢工廠現場,考察學習電影技術與管理模式,做了 2 個對產業重要來說非常重要的改變:財務透明、專業分工。
但 CJ 的電影事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如一開始對新銳電影製作團隊也不吝投資,每部片可提供 200 至 300 億韓元的鉅額資金。起初成績斐然,但至 2000 年代中期為止,CJ 鉅額投資與發行的電影,票房皆告慘敗,反倒是 CJ 的對手們,搶走更多光環。
高成妍在《CJ 的想法》中提到, CJ 靠著更細部審視投資方向、投資不再寡斷並廣納全體員工意見、更投資包括電腦圖形(CG)、3D 特效等各種虛擬技術,嘗試以創新技術度過難關,更見證了南韓電影起伏的 20 年。
CJ E&M 電影部門回應記者採訪,強調「在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多個進出電影業的國內大企業紛告撤守的情況下,我們的最高經營層,仍堅持使出傻勁持續投資」。CJ 自評,儘管投資韓片歷經長期赤字,但視文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價值下,超過 20 年未予放棄,才能於當今韓流產業中獨當一面。
當年那個向好萊塢夢工廠提案的姐弟,許下了打造韓片基地的夢想,已經逐步實現。但其實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前,電影僅占 CJ 集團總體營收不到 0.5%。
「影音事業可視為 CJ 集團營造自己形象的一環。電影本身佔 CJ 收益比例相當小,但這對 CJ 都不是單純的數字,而是他們累積持有的文化力量。就算一般人去買 CJ 其他非電影類商品服務,都會知道, CJ 電影做得很好,是投資文化產業的公司。」鄭智旭解釋。 CJ 也回應,「我們認為文化事業與內容產業,無法單憑眼前的短期收益,來判斷是否具商業價值。」
姜由楨提到,「影振委支援規模還算小,而要通過 CJ 的『商業審查』也不容易。現在,新銳導演要像奉俊昊一樣,執導出優秀稀有又富個性的出道作,越來越困難。」鄭智旭也擔心地表示:「現在韓片看起來發展得很好,若持續下去,就會變成『以後電影就得這樣做,觀眾才會來看』;但以後只要有『更有趣』、『更獨特』的外國片進來,韓片市場就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