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先生,你主動的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不會不知道【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恢復沒幾天公然出來,支持綠獨。是矛盾?還是人格分裂?一個國民不愛國還算人嗎?」
有趣的是,有些人在同時為不只一個粉絲專頁下廣告。像核能公投領銜人黃士修,過去曾為自己經營的數個粉絲專頁下廣告。特別的是,多重粉絲專頁廣告的出資者,幾乎都有明確政治傾向。
Meta 廣告檔案庫中,一位名為「盧敬昕」的廣告主,過去曾在「台北U&ME」、「反對獨立參選 和阿銘說不」等四個粉絲專頁下廣告,前者曾一度更名為「非綠大初選」、「唐平榮 執行長的人生甘味廚房」。廣告內容大多為批評民進黨,去年底曾為臺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宣傳,今年則強調非綠聯盟整合。 另一名廣告出資者「廖郁琪」則曾在「臺灣非賣藥電台」、「Wetalk高雄」、「高屏幹譙學社」3 個粉絲專頁下廣告。據 Meta 廣告檔案庫顯示,「臺灣非賣藥電台」截至 12 月已投放逾百萬元,而「Wetalk高雄」事實上在剛創立時名為「國民黨團結聯盟」、「kmt南方團結聯盟」後在 2020 年高雄經歷罷免與補選後,才更名為目前名稱。 為三個以上粉絲專頁出資的,還有此次參選立委、曾任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青年團總團長的「林家興」,他曾在「ROCUN 返聯特攻隊」、「台青攻郎威Talk like a human being」、「新共和通訊New Republic Report」3 個粉絲專頁投放廣告。
「沒見到余天先生之前,覺得他憑甚麼能選上立委,訪問完後才知道深受國民黨執政迫害的他真的很堅強。⋯⋯重情重義的歌壇大哥大讓我由衷敬佩!三重的朋友請集中團結選票,投給蔡總統唯一支持的『6號』 余天 Yu Tian」—— 486先生(2019-12-25)
「國家發展靠的是科學,靠的不是政客為了當選甚麼都不顧的政策。國家安全靠的是邏輯,也同樣不是靠著網軍鼓動仇恨四處栽贓。 科學跟政客,你要相信誰?」——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2021-12-14)
「最近看到柯文哲被塑造成仇視女性的政治人物,心中感觸甚多,難道除了造謠、貼標籤、抹黑之外,民進黨沒有其他能耐嗎?⋯⋯」——天秤座戰士(2023-08-02)
「(有些)粉絲專頁名稱通常會取得很中性,讓你不知道它是誰。」長期研究選舉民調的北大公行系教授劉嘉薇說,例如上述幾個專頁名稱,有些涉及對社會評價,卻不一定可以連結其傾向黨派,有些則是曾經歷幾次選舉表態,被貼上標籤。
她提到,過去大家對部分媒體會連結特定政治傾向,因此透過這類型看似相對中性的粉絲專頁,「至少可以讓人先有好奇心,點開來看『這麼多人聚集討論,到底在討論什麼?』」讓某些議題受到關注,群眾也可以重建信任、重啟討論。
她指出,瀏覽臉書貼文時,民眾普遍不會第一時間注意到粉絲專頁成立時間、成立簡介與創辦人是誰,但會留心粉絲數的規模,「如果只有 500 個,那大家可能不會想看,但如果有 5 萬個,那就值得一看。」
過去四年間,非政黨粉專候選人廣告迅速增加,2021、2022 年有四案公投與地方選舉,年廣告量都超過 900 篇。今年截止 11 月底,候選人廣告已經超過 1000 篇。
劉嘉薇指出,對比傳統廣告,網路社群能讓同溫層聚集地更快。「傳統廣告打在電視和報紙上,你看了,但你不知道多少人和你一起看了這個廣告;但在網路上資訊多、聚集快,你會很明顯感受到別人跟你一樣,再度加深你對這則廣告的認知。」她認為,這正是社群媒體傳播的特性,而相較特定政黨,非政黨的粉絲專頁又能降低戒心,傳遞的資訊也更容易被吸收。
臉書將社會議題與選舉廣告利益揭露透明化,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陳憶寧認為,從個人名義出發,無論是肯定或是批評政黨的言論,在這個機制下,「你要說服別人,當然要找看起來不相關的第三人幫你說話更有效益。」不過反過來說,看起來有政治傾向的廣告,不一定全都是政黨刻意操作的「網軍」。
她認為,這些粉絲專頁有些是跟特定陣營比較友好,有些則是出於本身的政治傾向,發揮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社群平台中可以發揮為爭議事件的定錨作用。」
READr 透過 ChatGPT 協助判斷每則廣告的內容,是否包含對各黨候選人的正負情緒,並篩選特定立場情緒過半的粉絲專頁,從中發現:過去 4 年多,藍綠陣營各有其批評者,而宣傳廣告則是民眾黨支持者多,其中以投放額度又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粉絲專頁下廣告篇數不多,但每筆金額都破萬,其中又以具名經營的個人品牌為主,例如廣告金額排名首位的音樂人劉家昌、或是本身經營電商的 486 先生。
我們專訪到其中幾位經營者,自身的政治信念支持他們投入時間和資本經營粉絲專頁,但現有的臉書機制,加上政治情勢對立,要說服不同立場的人仍十分困難。
(註:列於上圖的粉絲專頁,READr 皆於 12 月 10 日前以該粉絲專頁及聯絡管道聯繫採訪,並提供使用資料予以確認。截至出刊日為止,除專訪到的「工程師看政治」、「486 先生」以外,「Victor Fang」再次確認細節後未再回覆。「我覺得台灣超強的啊,怎麼會搞這樣?」回覆:「因為愛台灣,覺得自己的台灣要自己救,這是平凡小人物所創建的粉絲專頁,用我自己慢慢存的錢讓不同的聲音能讓更多人看見,希望台灣更好」。其餘 6 個粉絲專頁,僅收到官方自動回覆,或截稿前未回信。)
「用政策買票,用國家的錢做好人,就沒有人有罪惡感了,藍綠普天同慶,總統至少可以做四年,但低薪還是低薪,問題半點都沒有解決。」
工程師看政治於 2021 年 5 月成立,至今已累積了 3.8 萬人追蹤。經營者 Robert 認為,透過下廣告才能打破同溫層,「才能把資訊推到平常接觸不到的人面前。」而他的粉絲專頁廣告費用全部來自讀者支持,他為了經營粉絲專頁開設了募款帳號,「募到多少就下多少。」
持續小額多篇投放,2 年多過去,至今光是政黨候選人廣告,總金額已接近 30 萬。
經常在臉書批評民進黨,Robert 說自己高中時曾支持陳水扁,「當選前陳水扁的文宣包裝、辯論口語表達都是一流的,當選之後整個(施政)完全不同。」他認為那次經驗讓自己不再輕信特定政治人物、政黨,更趨向議題導向、看待時事。
投入政治評論, Robert 認為政治有逐漸宗教化現象,「早期我在自己的臉書寫評論,就發現大家把政治看成宗教,(支持者)不允許你批評他的教條、他的教主。」他認為尤其在 2016 年前後,政治輿論傾斜的狀況很嚴重。
他從經營自己的粉絲專頁經驗出發,他認為綠營支持者最難被動搖,藍營死忠支持者佔半數,而白營支持者他認為最能溝通,「但是也是有那種,無條件支持柯文哲的。」
「我發現自己愈是置之不理,我周圍的人變色就變得很快,然後一旦被染色,他就回不來,並且他就把自己封閉在固定的同溫層裡。」Robert 直言經營粉絲專頁,第一是看不下去,第二也是為了拯救自己,「不然這些人亂投票都會害到我。」
「#1月11返鄉投票 跟韓粉輸贏就在這天!你準備好了嗎?支持民進、基進與綠黨的兄弟姊妹請站出來!——486先生(2020-01-07)」
工作和政黨運作沒什麼關係,卻願意投入大筆資本在政治評論的,還有創辦曾創下 17 億年營業額「486 團購網」、本名陳延昶的 486 先生。
作為商人,陳延昶也坦言臺灣政治環境十分對立,個人表態,甚至呼籲「不為誰投票」,必會造成商業上的衝擊。但他卻選擇在 2020 總統大選前夕投入大量政黨廣告,陳延昶說:「最主要是我被韓國瑜給嚇到了,看到他的表現,就是已經非常荒腔走板⋯⋯ ,假如他真的當選了總統的話,那這個國家就完蛋了。 所以那一次跟我的生意比起來,那我寧願犧牲營業額,我也不想讓這個國家完蛋。」
Robert 和陳延昶立場南轅北轍,但同樣都出於強烈的批判意志,才投入了高額資本捍衛心中價值。
陳延昶 2019 年底開始製作訪問政治人物的系列影片,並且在臉書與 YouTube 等不同平台宣傳。他透露,自己為了錄製訪問影片的攝影棚,選定了目前位於民生東路三段辦公空間,也將部分辦公團隊遷去。扣除空間租金不計,影片製作成本再加上初期每部影片的廣告費,動輒都 5 萬、10 萬,有時可能光是一部影片就耗資 20 萬。
又以 2022 年地方首長與議員選舉為例,陳延昶直言:「加上臉書跟 YouTube,整個花費大概應該有花到到 1800 萬,算是很高了,尤其投注在 YouTube 製作成本,以及每一集的廣告。」因此他笑稱,在臉書上投放廣告的費用不過是冰山一角。但他也不諱言,正因自己經濟能力優渥,「希望藉由我一點點微薄的影響力,哪怕只有兩萬人看也好。」
但陳延昶判斷,在網路上表態甚至下廣告的意見領袖,有的是義務反顧為心中信念打廣告;但有些則把政治評論當成一筆生意,「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名嘴,例如操作族群的對立,或是激情演出,收到的 Donate(贊助)金額,就獲得一般上班族上百倍的收入。」
除了個人品牌,不少小型政治評論自媒體也同樣透過臉書政治廣告或取關注度,而低成本、低門檻,是這些人選擇臉書並投入廣告的主因。
民進黨政府說要反對對岸中國的威權擴張,吾人也要說,台灣人民也要反對島內綠色執政的威權擴張。在台灣權力最大的總統卻是最不受監督制衡的一個權力來源。在台灣權力最大的總統卻是最不受監督制衡的一個權力來源,尤其當這個職位搭配「完全執政」的憲政體制,其權力結構也將不亞於對岸最高領導人的權威。——E.政策網:約博打權(2023-07-17)
「E.政策網:約博打權」粉絲專頁建立於 2020 年 2 月,正是上一屆總統大選結束不久。臉書廣告檔案庫顯示,選舉與社會議題廣告總花費合計 3 萬多元,卻有 290 篇廣告。粉絲專頁數次更名,有時副標會加上「選舉時事議題討論區」,有時標示當屆選舉年份「有關2022年選舉之重大時事」,而目前的「約博」則是來自創辦人的本名——翁約博。
現年 55 歲的翁約博,過去曾任職雜誌社記者,更曾經在立法院擔任法案助理,藍綠政黨都曾是他的老闆。長期從事政治相關工作,也讓他一度創立媒體公司,砸錢架設網站,試圖經營自己的媒體品牌。「我原來比較專注在網站,但是經營媒體愈來愈困難,後來才決定收掉。」
對翁約博來說,將政治評論重心轉移到臉書,現實層面比較省錢,事情也變得簡單。「臉書就是一個工具,而臉書廣告就是一種機制,我們要堅定傳達的東西、我們的理念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他認為臉書讓媒體經營門檻變低,讓更多小媒體受到關注,甚至因此被鼓勵。
他也認為,過去傳統媒體裡只有資深的記者或編輯才可以擁有自己的專欄,但臉書讓每個人都可以經營自媒體,或是書寫自己的意見,也更容易被看見。
像「E.政策網」的例子並不罕見,整體廣告排名中,媒體型的粉絲專頁除了電視頻道、大型媒體集團,也出現不少小規模經營的自媒體。篩選特定情緒過半的媒體粉絲專頁中,例如:以創辦人唐風為名的「溏風報傳媒」,前立法委員梁牧養創立、主力批評潘孟安的「火大爆報」,以及以促進兩岸交流為目標的「兩岸犇報」。
但也有一小部分是「BuzzOrange 報橘」、「中時電子網」媒體集團或大型公司。前者集中在 2020 年選前,主要是時代力量與綠營的正面內容,有些貼文以廣告宣傳 hashtag 發布,如:「作為民進黨中生代,立委吳思瑤怎麼看蔡總統的勇敢、民進黨的承擔? #BO影音廣宣頻道」、「蔡政府上任後,積極推動再生能源!⋯⋯2025非核家園不是夢,也戳破了國民黨『不用核電就會缺電』的謊言。」但選後就不再有政治廣告;後者則是 2021、2023 年較多宣傳國民黨的正面訊息,「抗疫真的是全民運動啊💪 #國民黨 站出來挺醫護捐物資🔥 」、「1️⃣誠懇2️⃣務實🟰侯友宜‼ 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和平促進者」。
(註:列於上圖的粉絲專頁,READr 皆於 12 月 8 日前以該粉絲專頁及聯絡管道聯繫採訪,並提供使用資料予以確認。「火大爆報」及「兩岸犇報」曾回覆聯繫,其餘 3 個粉絲專頁,或截稿前未回信。其中「火大爆報」表達知悉,「兩岸犇報」有部分不同意見但表達尊重,但婉拒受訪與刊登相關回覆。)
翁約博認為,過去這幾年因為第三勢力崛起,政治不再只是藍綠消長,也吸引更多人投入經營臉書政治評論,「過去只有藍綠,就沒有那種意願動力發表意見,現在有三黨提出各自的政見,才有取捨性,才會愈來愈多粉專興起。」
但陳延昶則分享,在題材上自己更側重嚴肅型政治評論,輕鬆主題僅佔一成,「有時會邀請(候選人)帶著我們去他的故鄉或選區,就吃吃喝喝,⋯⋯讓大家知道認識他不同的一面,也有個曝光。」但他坦言,自己最重視如何催出陣營的基本盤去投票,而不是改變不同立場的人。
陳延昶說:「在臺灣真正的所謂中間選民,其實是非常非常少的,他們只是不想表態而已。⋯⋯即使是人品問題,對方可能也選擇說『那我不投了』,但不太會改投。那因此影響這個選舉,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支持者願不願意出來投票。」
陳憶寧也認為,政治信任度低,要說服他人相對困難:「大家想打贏選戰,是要讓這個內團體能夠彼此信任⋯⋯,不是要爭取老百姓的信任,是要爭取『支持者繼續支持』。」
「小弟本人不屬於任何組織與政黨,純粹有自己的價值及見解,如果是喜歡共產黨、國民黨或藍營言論者切勿交流與進入,畢竟我們價值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敬請合作,謝謝!」——董天麟の時事與評論頻道罷免王浩宇5.0之WeCare台灣。——董天麟の時事與評論頻道(2019-07-27)
「 「 📢#民進黨的朋友不要再被王浩宇情緒勒索了❗王浩宇對外一直強調🗣️自己民主進步黨的議員,意思是民主進步黨不會不保護他,支持民主進步黨的市民不要罷免他」——罷免王浩宇5.0之WeCare台灣(2020-09-22)」
資深廣告從業人員、過去也曾為藍綠政治人物操盤廣告投放的 C 同樣認為,多數粉絲專頁的貼文無法達成向外說服,更重要的是為了強化內部信心。「比如 486、歷史哥或四叉貓,大家很清楚他的形象,你不太會因為對手陣營說了什麼,就改變投票意志。」尤其長期經營政治評論的粉專,更容易被立場定型
「如果不知道他的立場,可能你會就被(這些粉專)影響。」C 直言,來愈多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也不一定能延續到下次,「但這樣就必須要有很多新的粉專。」因此他也觀察到,今年愈來愈多素人粉專、網路名人甚至 Facebook 粉專,做各種街頭民調,「這些也會對選舉有影響。」
比起說服並改變他人,部分粉絲專頁經營者和廣告從業人員都認為,臉書政治訊息更能「增加既定支持者的向心力」。而上一次特定立場廣告的高峰期,正是 2020 年總統大選前夕。
「這些意見領袖站在在野的立場上,本來就比較會有聲量。因為有挑戰者的成分,所以大家喜歡看。」C 坦言,比起表態支持誰,大家更喜歡攻擊性、帶有批判的文章。
批評廣告的主題上,無論是批評中央執政的民進黨,也出現許多對地方藍營執政的批評,甚至規模縮小到同一陣營內部,也會出現像劉家昌這樣的批評者,劍指黨中央權力核心的決策。
對於過去 5 年負面情緒廣告的聲量變化,不同粉專的經營者解讀不同。
Robert 認為輿論從過度傾斜綠營,逐漸趨於三方勢力平衡。「綠營早期在(網路聲量)是有優勢,帶風向還真的帶得起來。」他認為,過去綠營資源多、聲量大,「但後來民眾或學生,靠著自己的覺醒慢慢改變,我認為現在(臉書)還是一個相對自由的輿論市場。」
陳延昶則坦言,執政就會有包袱,難免會受到批評,「很多事情如果你要改革,被改革當然就不爽。」但他也認為,當臺灣社會告別了群情激憤 2020 年大選以後,政治反而更融入在生活情境中,「那一次的碰撞,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個經驗。」
任何廣告聲量的變化,都是民主的必經過程。「那個時候,大家發現你這家麵店、這家餐廳是支持韓國瑜的,那(綠營支持者)就不來吃。」他提到,當選舉激情過了之後,大家慢慢形成一種民主性,「你愛高興支持誰,你喜歡支持誰,那你就去支持誰。⋯⋯政治面大家有衝突,大家有各自的意識形態。」陳延昶說:「在現實生活中,現在餐廳老闆支持誰,如果哪家(餐廳)好吃,大家還是會去吃,或像是大家以前罵 486 團購網(政治立場),但現在有特價,還是會鼻子摸一摸來登記。」
負面情緒廣告的趨勢改變,劉嘉薇認為,這或許反映了八年執政,部分民眾對執政不滿。她認為,細看這些廣告,很多是基於個人評價,並非事實或政治資訊,「我覺得不見得有影響,中立選民不見得會看那些東西,如果你的負面廣告純粹去只是評價一個人。」
除了不同背景的粉絲專頁,投入愈來愈多政治廣告,試圖搏得中間選民的關注,同時強化自身支持者的投票率以外。從這些政治廣告的受眾來看,年輕人成為各粉絲專頁加強呼籲支持對象。
「最大的關鍵在於說,你是很綠或很藍的,在你投過一兩次票之後,其實立場是被定型的。」C 說,例如 10 年前太陽花世代,現在年紀已經落在 30 歲區間,但對於現在 20 歲的小朋友來說,太陽花運動已經不能召喚他們投票行為。另外還有前兩次沒投票、投廢票的民眾,是大家會爭取的「首投族」。
從資料顯示,粉絲專頁候選人廣告,選擇要將廣告投放給 18-24 歲族群比例,相較 5 年前成長 15%,而投放給 55 歲以上族群的比例最為明顯。
C 提到,在加強觸及的目標前提下,這樣的趨勢很自然。「如果你的廣告預算有限,我們建議一定是投給比較年輕的這一段。第一個就是你抓不到他,你不知道他在哪裡(吸收資訊),」透過廣告增加能被年輕人看到的機會,「二來,就是他的投票行為還沒那麼固著。」
不過 C 也補充,即使經營者不額外設定廣告受眾,並且每個年齡層都選擇投放,臉書廣告機制自動演算的年齡佔比上,也會因為年輕人是上網群眾大宗,因此通常廣告投放比例也會比其他年齡層高。
投放給 18-24 歲的非政治粉絲專頁的政治廣告,細看不同立場情緒廣告,趨勢卻不盡相同:2019 年,藍營正面情緒的廣告,只有 3 成有投放給 18-24 歲,但 2023 已經有 9 成;負面情緒廣告上,也是綠營批評廣告的 18-24 歲投放綠相較其他兩黨明顯成長。
「如果我們先把藍綠當成一個對決的立場,也就是將『泛綠(親綠反藍)』、『泛藍(親藍反綠)』、當成不同陣營,這代表泛綠傾向的政治廣告,5 年前就在佈局了。」劉嘉薇進一步解釋,泛綠派早在 5 年以前,就開始重視 18-24 歲的廣告投放,「但泛藍可能 5 年前才開始做,現在雙方的年輕人投放率已經差距不大。」
Robert 提到,投放給年輕人的投資報酬率高,「年輕人是最容易接受新觀念、新想法的, 就是同樣的宣傳資源,砸在他們身上,會預期比砸在 50歲以上的人的效果高。」
翁約博則認為,他觀察年輕人愈來愈關心政治。「因為未來給他們一種不確定感,不管是租房、薪資,他們對未來的焦慮感,也會讓他們愈來愈願意來關心政治。」
陳延昶也比較臉書和 YouTube,臉書的觀看高峰則落在 35-50 歲區間為多,而後者則以 50 到 65 歲以上為主。但他也坦言,在臉書,甚至其他平台,無論是要爭取年輕人支持,或是演算法傳播有利於短影音,複雜議題的傳遞愈來愈困難,「如果你總是用很簡單的去的話語去操弄這個東西,那對於一個民主的社會、對一個國家,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從高比例投放單一性別的政治廣告來看,9 成以上男性的廣告,較多在批評民進黨和支持民眾黨,相反的,9 成以上投放給女性的廣告,以支持民進黨與批評國民黨為主。
不過劉嘉薇補充指出,這些政治廣告如果再加入不同的教育程度變項,性別的影響性就會變小,「例如整體女性他其實沒有男性那麼支持柯文哲,但大學及研究所以上的女性,可能就會比較支持柯文哲,而不是侯友宜、賴清德。」
「不管是用負面的攻擊或正面形象塑造,」劉嘉薇強調,願意花費金錢是一種積極行為,無論是理念驅使或是有意操作,背後經營者抱持著自身對政治的期待「應該都是清楚的」。
陳憶寧指出,2020 年大選前夕「網軍、假訊息、認知作戰」剛普及,但現在大家看到情緒性很強的內容,愈來愈敏感,也愈來愈有警覺心,也會試圖以中立訴求出發,「沒有以前那麼多惡意攻擊。」
另一方面,陳憶寧指出 2020 年前後,美國川普正挑戰美國政壇,「帶起了整個世界上對於這個、種族拉、自由民主跟這個集權社會的一種對立想像。」在全球政治影響下,加上 2019 年反送中運動的影響下,才激出當屆如此強烈的選舉情緒。
「我覺得那個是極化的一個巔峰,現在慢慢大家也體會到臉書的危險,就是在臉書上吸收資訊的危險。」她進一步補充,像是過去假訊息剛受到關注時,大家非常驚訝、非常恐慌,但現在開始意識到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整體來講,朝一個比較好的方向發展。」
資深從業人員 C 則回應道,廣告受眾的設定投放,在小成本經營的粉絲專頁上差別不大。同時,無論是政黨或非政黨粉絲專頁,都同樣要努力讓素材跟上演算法紅利,早期的圖卡到現在的短影音,「如果沒有一定資本,效益不會差太多。」
「單一人物來講,沒有誰一定不重要或一定重要。」C 也指出這些粉絲專頁影響力都是流動的的,隨著不同時事背景,甚至有些人走入政壇,影響力也會改變,「例如鄭家純如果真的去掛一個不分區立委,或參選區域,話語權就會不同,這就是意見領袖的位移。」
486、四叉貓、歷史哥⋯⋯這些非政黨粉絲專頁,「 他們 8 年前可能對選舉來說不重要,但 4 年前很重要,下次選舉沒意外可能也會很重要。」C 認為,但同樣的,「也會有下一個 486 ,這些意見領袖只會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