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競逐「掌握國防外交權」總統大位  賴侯柯相關政見對中態度差異最大

競逐「掌握國防外交權」總統大位 賴侯柯相關政見對中態度差異最大

閱讀時間 9 分鐘

2024 年總統大選距今不到 30 天,作為國家元首,總統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對內則為三軍統帥,統轄陸海空軍隊,因此候選人的國防和外交策略,勢必左右臺灣未來四年的國家安全方針及與各國互動的原則。READr 統整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已公布的施政願景,並與蔡政府推動的措施相比較,發現三人的國防、外交政見大方向和既有政策高度重合,僅細節和執行方式不同,主要差異都與如何應對中國有關。
以國防政見為例,三位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大多延續總統蔡英文的政策,但在國防預算的規劃上,侯友宜和柯文哲都認為經費的分配需要調整,例如柯文哲指出蔡政府只著重買軍購,且動輒編列大量特別預算添購武器,應有完整計畫逐項審查。
另外像是兵役制度及全民防衛的改革,兩位在野黨候選人指摘蔡政府既無法留住專業人才,也無心推廣全民國防。侯友宜承諾志願役每月最高加薪 1 萬元、改進軍事教育,並成立「行政院全民防衛動員委員會」,提高整備工作的效率。
外交政見部分,三位候選人皆強調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關係,並在人道、民主等議題上做出貢獻。侯友宜的外交路線主打「睦鄰政策,印太先行」,將外交重點區域從新南向國家擴展到印太區域,柯文哲則力推「國會外交」和「城市外交」,盡可能在不引起外交和軍事衝突的情況下,增加和非邦交國的往來。
三陣營外交政見最大的不同,即是如何維繫和中國的關係。賴清德稱中國因國家主席習近平堅持統一臺灣,片面切斷兩岸交流,他將持續捍衛維持現狀,並願意在基於互利、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對岸展開對話。
在野黨則批評執政黨缺乏和中國溝通的誠意,像是侯友宜辦公室便提到中國曾推「31 項惠臺措施」,卻被民進黨認定要吞併臺灣,反而加深兩岸的敵意;柯文哲則曾在受訪時表示,中國不希望臺灣講出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但蔡英文就是不肯,「其實改講特殊關係就好了。我對名詞不是很在意」;兩位候選人不約而同都建議先從文化、觀光等軟性主題出發,重啟兩岸的交流,降低衝突風險。

蔡政府:推動國防自主 以不對稱戰力打擊共軍

作為執政黨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今年 7 月投書美國《華爾街日報》,提及蔡英文的國防改革「使北京動用武力的成本增加,進而降低軍事衝突的風險」。10 月,他也在民進黨的外交酒會中向駐臺外交使節承諾,會依循蔡英文提出的「四個堅持」,落實「四大和平支柱計畫」,包括注重國防嚇阻、國際合作、經濟安全及維持穩定且一致的兩岸方針。
從國防部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可以看出蔡英文上任後的國防政策變化。2017 年 3 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是蔡政府第一份未來國防施政藍圖,軍事戰略從馬政府以「兩岸和解制度化」、守勢防禦為主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改為以「不對稱作戰思維」建軍,使敵軍陷入多重困擾,不敢輕啟戰端的「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更首次擬訂國防產業發展策略,聚焦國防自主。
在 2017 年底公布的國防報告書中,蔡政府對新版的戰略規劃做了更詳盡的說明,包括為了阻絕敵軍登島進犯,用兵理念從過去的「灘岸決勝」,轉變為「濱海決勝、灘岸殲敵」,同時籌購精準打擊武器,地面作戰也朝「遠距、精準、機動」方向建軍。
綜觀每兩年更新一次的國防報告書內容,2017 年至今的大原則不變,都是利用臺灣地理環境的防禦優勢及敵人弱點,以較少的資源獲取戰術上最大的效果。2021 年則因中國侵擾頻繁,在中共灰色地帶侵擾、針對網路戰、認知作戰有較多篇幅的敘述;2023 年則新增「結合區域聯防」,強調透過與美國的軍事交流,進一步形成區域聯防機制,增加對共軍的嚇阻效果。
載入中
bg-001
此外,蔡英文 2022 年底推動「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宣布義務役役期從四個月調整為一年、引進美軍模組化訓練、改革民防系統等措施,是較大的變化。
蔡英文在記者會上表示,沒人想要戰爭,但和平不會從天而降,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進而爭取更多國際支持。她甚至援引前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作為補充:「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

賴:中對臺威脅是國際大事 不是能私下解決的事

同樣的一席話,也成了賴清德公開演說的重點。他今年 2 月出席「世界台灣客家聯合總會.2023 客家論壇暨新春餐會」時也引述邱吉爾的說詞,稱面對中國威權勢力,臺灣並不孤單,因為這是國際社會的大事,不是臺灣與中國有辦法私下解決,國際民主陣營都站在一起,就是希望能避免戰爭。
「我們今天要問的是,為什麼要加強國防?那是因為我們對中國有著清晰的認識,暸解中國有併吞臺灣的企圖,這個企圖並不會因為你接受九二共識而消失。」賴清德競選辦公室發言人、臺北市議員趙怡翔指出,統一臺灣是習近平追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此決定並不會因臺灣換黨執政,或兩岸展開對話而改變。
他強調,臺灣應該要認清現實,增加國防可恃力、經濟與戰略價值的重要性,以及和盟友的夥伴關係,盡可能透過各種手段去提升侵臺對中國產生的代價與風險,「讓對岸暸解自己真的吃不下臺灣,這就是賴清德希望帶給民眾的訊息。」趙怡翔說。

侯批蔡政府任內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 但避談中國定位

不過,針對蔡政府推動的國防改革與動機,在野陣營有著不一樣的解讀。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今年 9 月赴美訪問時,首次闡述他的國防外交戰略,是以嚇阻(Deterrence)、對話(Dialogue)、降低風險(De-escalation)所組成的「3D 戰略」。
侯友宜也批評,維持現狀是臺灣的主流民意,但蔡政府任內的現狀,是滑向打破臺海微妙均衡的「新現狀」,是把臺灣推向戰爭邊緣的現狀。
他更於 12 月的國防外交政見發布會進一步質疑蔡政府的四大缺失:包括缺乏國家安全戰略藍圖、志願役戰力快速流失、義務役計畫不務實和全民防衛動員虛有其表,並強調臺灣要務實面對中國的侵擾,絕對要提升國安實力,但也不能偏廢降低風險的重要性,「我不會像民進黨,連對話都不對話、交流都不交流。兩岸常常因誤解導致的不信任,而產生更多傷害,我們和對岸要回復到馬政府時代的關係還需要時間。」
但席間有媒體提問,稱美國在國防戰略報告視中國為「最大的戰略對手」,歐盟則認定中國是「系統性對手」,侯友宜的國家安全戰略將如何定位中國?他僅回應,蔡政府對中國的持續挑釁使得臺海瀕臨戰爭,現階段首要之務,是先把兩岸緊張的溫度降下來。

侯辦:缺乏溝通是致命傷 能夠坐下來談才能避免誤判

曾出席侯友宜國防外交記者會、臺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補充說明,政治人物的公開說法,通常會太過抽象,讓人不容易暸解實際想法,只有透過私下溝通才能夠避免彼此的誤判。他以中國 2018 年推出「31 項惠臺措施」的後續效應為例,當時中國意在推動兩岸的經濟融合,蔡政府卻解讀成「這是中國要掏空臺灣的手段」,推出多項反制措施,還對赴中任職的臺灣人課加罰款,反而使得雙方敵意加深。
左正東認為,雖然中國祭出很多惠臺政策都是為了和平統一,而中國的一國兩制方案和臺灣追求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的目標相抵觸,「但如果中國手段是非強制性的,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雙方還是可以坐下來談:我們要讓對岸清楚暸解,中華民國是臺灣的最大公約數,只有以和平方式解決歧見,兩岸才有未來。」
如何和平解決雙方的歧見?左正東提出他作為學者的觀察,第一步要恢復官方對話,而關鍵仍在於「九二共識」。他解釋九二共識過去被兩岸視為是溝通的政治基礎,就算國民黨和中國的詮釋不同,例如時任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提出的「憲法九二」,中國政府對此表達不同看法,也沒有阻礙雙方的溝通與對話,這就是兩岸的求同存異,「我們也看到了,蔡政府至今還沒有找到另一個可以讓兩岸坐下來談的政治基礎。」

持續增加自身實力外  柯也主張要能和中國對話

而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最早在 2022 年 11 月底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指出臺灣的國防問題是「備戰備得太差」,且蔡政府戰略邏輯不一致。
柯文哲的競選官網進一步列出國安三大困境:包含兩岸軍力失衡,認知作戰、灰色地帶侵擾等複合式威脅愈來愈嚴重;共諜案、採購弊案頻傳,導致社會對國軍信任不足;國軍招募不足,且特別預算常態化,擾亂國防年度預算規劃。
他提出的解方則是更改建軍目標、推動軍事改革,例如科技練兵、檢討部隊專業人力待遇、增加資訊戰資源,同時檢討國防預算、建立更多元軍購途徑、提升國防產業實力等等。
2963_photo1
來源:柯文哲政策官網「國防軍事改革」
今年 6 月,柯文哲在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演講時,有記者詢問如何讓臺海維持和平,他回應一是國防自主,維持嚇阻的力量;第二是設法溝通。他提到,中國常說如果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中國就不對話;後來他發現真正的理由是共產黨根本不想跟民進黨談,所以提出其一定不會接受的條件。柯文哲因此主張「五個互相」原則,讓雙方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
「比起臺灣的國防實力,讓中國備感威脅的是民進黨執政導致的兩岸仇視。」民眾黨秘書長周台竹表示,美中即使長期處在對抗狀態,雙方的溝通仍持續運作,但民進黨一主政就斷絕兩岸的對話空間,不僅增加衝突爆發的機率,也可能會錯失兩岸重拾交流的機會。
周台竹觀察,習近平 2019 年宣布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後,中國官方對臺態度就再無更強硬的說法,再加上當今西方世界群起圍堵中國,中國正需要一個能緩和國際關係的破口,種種跡象都有利於臺灣再創造一個兩岸的模糊空間。
「以前這個空間叫九二共識,如果臺灣把握情勢上架新政府,重啟官方溝通管道,就可以有效改善兩岸關係。」不過周台竹強調,臺灣還是要加強國防,因為談判還是要有足夠的實力,臺灣不能把敵人的善意當成唯一的寄託。
在野黨批評蔡政府缺乏溝通誠意,趙怡翔回應,蔡英文 2016 年就職演說時表示,「1992 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被對岸認定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至此片面切斷官方與非官方的溝通管道;即使陸委會繼續透過現有渠道傳遞訊息,中國國台辦始終「已讀不回」。
趙怡翔表示,之後蔡英文多次在公開場合向對岸呼籲,願意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情況下,和中國尋找雙方可接受的方法維持臺海穩定,且在兩岸關係立場上,「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維持現狀就是我們的主張,我們也會全力阻止現狀被片面改變。」但中國仍認為蔡英文不同意其要求的政治前提,不願意重啟溝通管道。
「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今天他(中國)願意跟國民黨、民眾黨對話,不是因為他們比較知道怎麼管理兩岸關係,而是中國認為如果是這兩黨執政,更能符合他長期希望要統一臺灣的目的。」趙怡翔強調。

學者:三候選人政策路線類似  是認清中國威脅下的必然

盤點蔡英文的國防作為,前國安會諮委、淡江大學戰略所所長翁明賢指出,蔡政府任內提升不對稱戰力、推動武器自研自製,讓美國對臺軍售正常化,以及強化美臺軍事交流,已逐步增加國防嚇阻力。
然而,在兵力維持和後備改革部分,國防部編列的國軍員額為 21.5 萬人,實際可能才 17、8 萬人,兵力嚴重不足;且由於預算和資源限制,後備裝備不夠、訓練基地有限,無法真正落實動員訓練,將是下一任政府的挑戰。
而三位候選人的國防政見,翁明賢認為基本上不會偏離蔡政府路線,會繼續透過建構可恃的軍事武力,強化反圍堵、反封鎖、反制空、反登陸等「反的力量」;與此同時,繼任者也應持續和中國進行戰略溝通,清楚表達維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現狀,「不會明天忽然舉行公民投票,要更改國籍、國旗、國歌。」
他強調,此舉也是為了爭取美國的支持。對美國而言,臺海安全不再只是兩岸問題,而是國際議題,「他(美國)會考慮如果一個極具戰略、科技和經貿價值的國家併入中國之下,等於整個太平洋都被中國所控制。」因此,美國同時藉著提供臺灣武器裝備、協助訓練部隊的方式,和中國進行戰略溝通。
更重要的是,對中國來說,統一臺灣不只是習近平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是將東海、臺灣海峽,直至南海等第一島鏈周邊海域「內海化」的關鍵。翁明賢解釋,習近平上臺後強力發展海空軍力,目的就是要突破第一島鏈,透過區域拒止跟反介入的手段,逼迫美國勢力退出。中國目前已有遼寧號、山東號、福建號三艘航空母艦及大量的船艦與戰機,具備近海防衛和遠航護衛的能力。
也因此,夾處在中美對抗第一線,臺灣的領導人談國防政策必定得結合兩岸跟外交,做總體性的戰略思考,不能獨尊其中一項。翁明賢舉例,前總統馬英九太重視兩岸關係,在國防和外交卻過於「無為而治」,兩岸軍備能量差距就愈來愈大。
這次的三位候選人都主張「維持現狀、維持強大國防、維持和平」,便是基於認清中國威脅的現實所做出的決策,「委屈不能求全,有能力才能自己做決定。」

與蔡外交主軸相似 三候選人都聚焦加強印太區域連結

而針對外交政見,賴清德、侯友宜跟柯文哲不約而同將重心聚焦在印太區域。印太區域泛指整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國家,侯友宜希望融入印太區域的經貿交流、加強與印太國家的連結,柯文哲則呼籲和美國、日本合作,共同鞏固印太安全。
READr 過去曾分析美國外交使團訪臺的新聞稿,發現 2018 年之前,訪團仍以「亞太區域」稱呼亞洲地區,和蔡政府談論的議題,則是臺灣該如何實現國防自主;2018 年後,「印太」一詞首度出現在新聞稿中,伴隨而來的關鍵詞包括「貢獻力量、自由民主、積極合作、團結、前緣」等,可見美國將臺灣納入印太戰略的架構。
2019 年底全球爆發 COVID-19 大流行,臺灣因防疫措施與口罩外交,不僅提升國際地位,也和許多國家建立起友善關係;在印太戰略的架構裡,臺灣又因位處關鍵的戰略位置與掌握半導體供應鏈,愈來愈多國家將臺灣視為同享民主自由價值利益的夥伴。
賴清德「和平四大支柱」政策的實踐方式,例如和盟友深化各項合作、確保供應鏈安全等,就和印太區域有著密切關係。

侯柯都主打蔡任內邦交國減少、無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

同樣面向印太國家,侯友宜在國防外交政見發布會上宣布啟動「睦鄰外交」,主張將新南向政策的重點轉向印太區域,並與美國及盟友並肩,進行經貿、人才培育等合作。
他也在今年 7 月底訪日時曾提及,日本是穩定亞太秩序的重要國家,希望在臺日對話基礎上促進印太地區的安全穩定;不過在 9 月訪美後,侯友宜喊話的重點從宣示維繫區域安全,微調到推動臺灣融入印太區域的經貿合作,像是加入 IPEF
針對蔡政府的外交施政,侯友宜提出四大缺失,包括執政期間斷交 9 國、無力拓展國際空間、無法杜絕國民赴海外打工詐騙、新南向政策成效不彰,並為此提出相關政見。
至於柯文哲的外交政見,其競選網站「磐石外交」的頁面指出三大問題:政治、軍事、經貿處境日漸不穩定;邦交國不斷減少;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角度舉步維艱。
他也提出對應的解方,例如應以臺灣擅長、且符合邦交國需求為考量,並與理念相同的週邊大國合作,來維繫邦交國;與美日建立安全對話平臺,促進軍事合作;推動國會外交和城市外交,在不涉及主權爭議的前提下,彌補傳統外交的不足。
不過,柯文哲近日接受媒體訪問時,多次吐露將借鏡總統蔡英文的外交路線,差別是在兩岸關係上「比較會表達和善」,且民進黨有臺獨黨綱,他沒有歷史包袱,可以更靈活。柯文哲也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蔡英文致力與其他盟友的關係,強化臺灣軍事自主,值得肯定,他也會延續;但在兩岸關係上,臺灣必須要回到中間理性路線,恢復與對岸溝通、建立人民信賴的對話制度。

如何加入經貿組織:柯要建立嚴格管考制度、侯認為關鍵在兩岸溝通

如何突破蔡政府做不到的、成為區域經濟協議的會員?周台竹認為,設立嚴格的管考制度會是提升執行力的關鍵,「像民進黨政府常說有好多國家幫臺灣發聲、和臺灣簽了好多協定,但我們都沒看到訂單啊,這只是過程,但我們需要看到成果。」只要柯文哲順利執政,一定會依循過去在臺北市長的經驗,管考外銷訂單,「達不到目標就檢討,看看問題在哪裡。」
左正東則補充道,臺灣維繫與各國關係的前提,還是奠基在良好的兩岸溝通之上。除了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優化經貿法規,也要回復和中國的交流管道,才能降低其對臺灣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阻力;同樣地,只要兩岸關係和緩,臺灣也可以藉此機會向對岸表達邦交國遭奪取的不滿。
面對在野黨對於邦交國維持不力的質疑,趙怡翔表示,這會是賴清德接下來的工作,實際暸解友邦的需求。近年部分邦交國的經貿表現亮眼,臺灣過去的援助內容已無法符合期待,「像是巴拿馬的首都到處都是摩天大樓,多明尼加的捷運系統也很完整。我們之前給予的獎學金、農業團協助已經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了,他們現在需要的是投資、是貿易。」
至於新南向政策,趙怡翔坦言,近年世界局勢劇烈改變,相較於單純進行人文、經貿交流的新南向政策,具戰略、安全意義的印太架構可能更會是未來外交著重的主軸;然而賴清德也保證會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繼續進行經濟的開發及雙邊貿易的連結。

學者:區域貿易協議 中國影響力正在下降

「新南向政策一開始就標榜以人為中心,他的成果無法完全用經貿的角度去量化。」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宏仁指出,新南向政策的目的是以教育、社會、健康、科技、農業、文化等途徑,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夥伴關係;當臺灣和這些國家鞏固好關係,再加上美國推行印太戰略,正好相輔相成,對臺灣有加乘效果。
而王宏仁認為,中國在 CPTPP 等區域經濟協議之中的影響力,因為中美衝突白熱化,恐怕不如以往,且會員國能從臺灣獲得哪些利益,才是更關鍵的因素。「如果只是看哪個國家和臺灣關係好就可以加入,過去日本擔任輪值主席國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進去了,所以一定是有某些環節還沒被打開。」透過雙邊協商各個擊破,說服會員國讓臺灣加入對其有益無害,可能是下一任政府的挑戰。
此外,近年歐美國家的極右派勢力大盛,王宏仁表示,這些右派的聲音會比較像是川普模式,不在乎民主、人權等共同價值,轉而追求個別國家利益,且對於中國、俄羅斯等專制國家的態度曖昧不明。因此,臺灣未來跟其接觸時就要非常小心,確認對方的需求,等於重新建立外交關係。
整體而言,王宏仁肯定蔡英文任內加深與民主國家的聯繫、透過疫情和科技表現取得國際話語權,即便是遭外界批評兩岸關係惡化,他也認為,蔡英文已盡量做到不主動挑釁的承諾,「現在是中國認定已經和馬英九講好九二共識,為什麼蔡英文不遵守?所以他就指責蔡政府沒有維持現狀。」然而對歐美國家來說,蔡英文的對中態度已得到國際認可。
「現在中國對臺策略是這樣:戰略上沒有彈性,戰術上充滿彈性。也就是說,只要你同意他的一中原則,他什麼都願意跟你談,就算是要求一個政治空間,他也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談判是先設一個前提,然後才願意跟對方談。」王宏仁表示,「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去兼顧兩岸和平和臺灣利益時,我想候選人的責任,還是要以臺灣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READr 繼去年的「政見不失憶」後,今年也會持續追蹤 2024 年選舉候選人們的政策,目前網站已上線:2024 總統暨立委選舉政見資訊追蹤協作平台。總統大選部分更與多家媒體合作,將針對政見的提出背景做事實查核,並提供政見的專家評論、過去立場變化等相關資訊,將在選前陸續刊出。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