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TikTok 上的政治版圖——藍營搶灘、綠營棄守 年輕人只認識柯文哲?

TikTok 上的政治版圖——藍營搶灘、綠營棄守 年輕人只認識柯文哲?

閱讀時間 16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 過去兩年,臺灣有愈來愈多政治人物投入經營 TikTok,READr 蒐集到 56 個政治人物 TikTok 帳號,其中最活躍的是今年才開通帳號的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而我們訪問多位曾在 TikTok 上和政治人物互動的人,關於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他們要不是只認得柯文哲、就是只對柯文哲有好印象。
  • 目前臺灣因「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禁止公部門設備使用 TikTok。民進黨提到黨內並沒有禁止政治人物使用,只是支持者幾乎不會使用,自然就不會選擇在這個平台宣傳。
  • 對於 TikTok 的資安問題,國民黨學生黨代表認為「每個程式背後的資安議題應該同等看待」,如果要討論 TikTok 也要討論 Google;民眾黨則認為評估過現有證據後發現「它並沒有如此的危險」,如果真的很危險,執政黨應該儘速提出充分證據。
  • 學者認為,國家整體對於 TikTok 的隱私疑慮沒有恰當的應對跟說明,政治人物都在使用的話會引起人民模仿。也有學者提到目前資安的證據都來自外國,臺灣應該要有自己的研究、證據跟見解。
2022 年底的 TikTok 報告指出,全臺 TikTok 使用者已超過 400 萬,其中 18 至 24 歲的年輕用戶更高達 38%。五花八門的濾鏡、容易上手的拍攝方式,使得 TikTok 成為年輕族群的指標社群平台,更吸引了想要受到年輕人關注的各方人馬,包括政治人物。
由於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的資安爭議,TikTok 在臺灣一直有是否要禁用的討論(目前只禁止公務設備),執政的民進黨只有 4 位政治人物曾使用過,其他政黨卻十分活躍。但他們有成功獲取年輕人的目光嗎?READr 和 7 位年紀介於 12 歲至 40 歲、曾在 TikTok 與政治人物互動的人們聊了聊,發現所有人吸收時事的管道都來自社群媒體,而對於未來可能的總統候選人,他們要不是只認得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就是只對柯文哲有好印象。

柯文哲「敢說真話」 工作、日常影片都受歡迎

我們先在柯文哲的 TikTok 影片留言找到了 16 歲的 Adia(化名)。
「我很少在碰政治,都過著自己生活,大家都這樣,不太看新聞。」就讀樹林高中一年級的 Adia 提到,即使是學校,也只有公民課堂上才會偶爾討論到時事或政治。她對大部分新聞時事的資訊來源是 Instagram 和 TikTok,連 COVID-19 都是在滑 TikTok 的時候知道的。
Adia 說,一開始是看到 TikTok 上有國外的疫情影片,「很多人都戴著口罩,或是整個人包起來,然後在運送病人之類的。 」看到影片沒多久,臺灣政府才開始宣導戴口罩。
問及幾個政治人物,Adia 聽過的名字並不多。在新北市就學,但 Adia 對侯友宜的印象只有「上任後很少放颱風假」;知道韓國瑜曾被罷免,但不知道參與過總統大選;還有接下來幾個六都首長的名字,以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都沒有在 Adia 心中留下特殊印象。
不過有一個人是例外,Adia 不僅對他印象深刻,也曾留言表達支持——正是今年進軍 TikTok 的柯文哲。
Adia 提到,她過去常在 TikTok 上看到有人剪輯柯文哲受質詢的影片,尤其是回答各種對她來說荒誕的提問,「連我一個沒碰政治的人,看民進黨(議員)質問的時候,都覺得『哇賽,為什麼要問這種爛問題?』」
「我覺得他講話不會很虛偽,會把想法直接說出來,比如教育的那部影片,直接說破教育的問題。」Adia 提到的這部短影音,是柯文哲走訪校園時說:「以前唸了一堆沒有用的東西,⋯⋯學校應該是教學生需要的東西,而不是老師會的東西。」
2946_example
這部影片獲得破千回應,從內容來看有不少是學生的留言。
這部影片獲得破千留言,除了 Adia,也有不少深有同感的學生留言:「他應該要當教育部長😂」、「中肯の柯P」、「看了這個~好險我直接回家翹了明天的課🥺」、「柯伯伯說出了我的心聲」、「我要發班群(⁎⁍̴̛ᴗ⁍̴̛⁎)」。
TikTok 成為許多年輕人認識柯文哲的管道。近期多份民調指出,柯文哲在年輕族群的支持度居高不下。
「2024只投你🥰」—— 袁逸文
現年 20 歲、就讀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的袁逸文,將成為 2024 年總統大選的首投族,而她已經做出決定——不久前,她在一則柯文哲的 TikTok 短影音下方留言「2024只投你🥰」。
從國、高中時期就開始關注時事,袁逸文每天從 Instagram、TikTok 或 Line Today 的新聞吸收資訊,甚至上了大學,每天回到租屋處就是打開電視收看新聞。
袁逸文笑稱自己是誤打誤撞才注意到柯文哲,「一開始知道,是那個『南北菜蟲一起串連』,想知道他們講的是誰就會去查,大部分一開始都是一些哏圖⋯⋯政治人物哏圖看著看著,就會開始推一些人物和議題,柯文哲也是因為演算法推到的。」
袁逸文提到,母親是中國人、家庭背景深藍,自己中學時期卻一度是個綠營支持者。但回想當時,她認為自己是「盲從」、「跟隨網路風向」,「以前覺得小英總統她很親近人民,但那時候並沒有深入暸解她的政策。」
讓她改變立場的兩個關鍵因素,是 18 歲公民權的修憲公投,以及民進黨的防疫措施。袁逸文認為民進黨看準自己待開發的年輕票倉,才在 2022 年提議下修投票年齡,「高中階段,學生可能還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被風向帶走⋯⋯我很不喜歡,我本人也沒有很支持這個政策。」
疫情部分,「校正回歸,奇怪的新型名詞,政府也沒有跟民眾做一個解釋。⋯⋯在疫苗方面,編了很多預算,那個錢的走向也不明不白。」
相比之下,她認為柯文哲學醫的背景讓他的政策更加理性完善,「但民進黨這個時候(柯文哲支持度上升時),卻打壓、反駁他,」袁逸文表示,「我覺得,如果一個政黨為了打壓另外一個政黨,罔顧人民的生命的話,那我可能沒有辦法支持下去。」
同時,兩岸觀點也是她轉而支持柯文哲的重要原因。「政治最好的目的,應該是化干戈為玉帛。」面對兩岸現況,袁逸文更傾向維持現狀、保持中立。她不認為台獨是對臺灣最好的選擇,但同時,過去曾關注反送中運動的她,也並不認同家人「歸順中國也可以」的想法。
她看見很多無辜的人在反送中運動被捕,「我不想臺灣變成第二個香港。」袁逸文提到,當時除了看新聞常流淚,她也認為「以中國目前獨裁政治的情況下,很怕臺灣也變成那樣子,我不希望自由被剝奪。」

「反送中」事件成年輕人對中國態度扭轉關鍵

除了柯文哲以外,我們也在 TikTok 同樣活躍的政治人物羅智強發佈的影片中,找到對時事稍微有所關注、14 歲的 Max(化名)。
就讀琉球國中的 Max 分享,自己平時在 TikTok 上大多是看新聞、遊戲與生活影片。舉凡中國上個月寧夏燒烤店發生的氣爆事件,或是兵役期延長成一年,這些新聞他都是在 TikTok 知道的。
一連問起幾個政治人物的名字,Max 大致都有印象。
例如他不喜歡韓國瑜,「只會講大話,只知道除了清水溝什麼事都沒做」;聽過蔣萬安,但印象是連結到迷因搞笑挑戰「感覺人很幽默,看過他的萬安搖」;對於現任屏東縣長周春米的印象,則是「滿親民的」。
除了一些政治人物的消息,Max 也會留意兩岸相關新聞,「不會討厭中國,但討厭他們的政治。香港親身示範一次後果是怎樣的,不會希望統一。」
柯文哲的質詢影片也讓 Max 留下深刻印象,「以前很愛看他回答別人對他的各種刁難。」他提到,「以前看會覺得(柯文哲)很兇,但長大之後去看就覺得,他滿可愛、滿幽默的,講話很直接、很可愛。」
即使現在有對不同政黨及政治人物的印象有好有壞,但 Max 也強調這些評價是一時的,選舉要投給誰,未來領有選票的那一刻才能確定。

他們都不太認得「侯友宜」、「賴清德」

另一則由雲林縣議員王又民發布,也引起熱烈討論、留言破千的 TikTok 影片,吸引了現年 40 歲、育有一子的小 J (化名)在底下留言:「我們這些有小孩的父母都很緊張 🥺 」。
不過 小 J 坦言,自己平時看比較多娛樂新聞,對政治人物沒有關注,包括王又民。但就算鮮少關注,小 J 卻因為在 TikTok 上看過柯文哲支持者剪輯的質詢影片,對柯文哲留下還不錯的印象。
「小時候都是媽媽叫我投誰就投誰,之後工作有家庭都沒去投票了。」針對三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小 J 說自己印象不多,對侯友宜不太暸解,而賴清德則是「可能我媽仇綠,所以(對他)印象不好」。
現年 14 歲、就讀臺中市某市立國中的張芳瑄也有類似的情況。她印象最深的政治人物是盧秀燕,綜合疫情表現,盧秀燕也是張芳瑄最有好感的政治人物。其次就是柯文哲,「他講話都蠻有道理的,然後又蠻可愛。」
由於她家庭背景親藍,問及侯友宜時,張芳瑄說:「侯友宜現在不是要選總統嗎?」但進一步追問,她並不知道侯是現任的新北市長;除了侯、柯以外,也不知道還有誰要選總統,即使提及賴清德的姓名或副總統職銜,她也沒有印象。
但如果是要投下總統選票,張芳瑄則認為以她「目前所知道的」侯友宜、柯文哲,「他們兩個其實(對我來說)都還好。」
還有現年 12 歲,國小畢業、即將就讀臺南善化國中的 Matty(化名),知道柯文哲曾任臺北市長,印象是「學歷較高的人」,也曾因演算法的推薦看到柯的影片,但另外兩位總統大選候選人賴清德、侯友宜的名字,Matty 卻都沒什麼印象,被問及家鄉臺南的首長是誰,她也答不上來。

政治人物 TikTok 內容從 2021 年才開始批評時政

截至今年 4 月,共有 56 個政治人物或政黨在 TikTok 出現,包括國民黨、民眾黨、新黨、無黨籍、民進黨都有。
最早開始有政治人物現蹤 TikTok 是 2018 年,當時 TikTok 在臺灣上架 2 年多,現任的立法委員林楚茵與嘉義市長黃敏惠就加入了,當時的內容大多是簡單紀錄生活,或透過程式內建濾鏡跟風挑戰
2946_example1
2018-07-20(林楚茵)
2946_example2
2018-08-21(黃敏惠)
2946_example3
2020-05-11(田雅芳&黃耀正)
接下來陸續有政治人物開辦 TikTok 帳號,但多用於分享日常與節日祝賀,少有時政議論,所有政治人物帳號的月發文不達 20 篇——直到 2021 年底,政治人物間才興起一波加入 TikTok 的熱潮。
短短一年的期間,就有 41 個政治帳號上傳他們的第一個 TikTok 動態,其中也包含國民黨的兩個官方單位帳號:國民黨(kmt_tw)、國民黨立法院黨團(kmt_caucus)。
這時的內容主要圍繞在防疫與紓困政策的討論,例如 2022 年 5 月「很多孩子死了」就曾掀起一波討論。
2946_01
隨著時間接近大選,2022 年 6 月底,這些帳號開始更頻繁地發文,單月發文量更首次突破 100 篇,直到選前都仍持續成長,同時也有更多新的政治人物加入。為此波成長趨勢拉開序幕的,正是前新竹市長林智堅當年爆發的論文案與棒球場爭議討論
此時,政治帳號的短影音風格,也從日常紀錄逐漸轉換成了第一人稱視角的社會時事議論,或是有加上特效動畫剪輯的影片。
2946_example4
國民黨(2022-06-30)
2946_example5
陳芳盈(2022-07-05)
2946_example6
徐巧芯(2022-07-13)
光是與林智堅相關的 TikTok 討論,就佔了 7 月近四分之一的發文量,是當月的熱門話題,數量也遠超第二名的討論主題「批評政府防疫缺失」兩倍以上。
在這個時候,國民黨開設自己的官方帳號,成為第一個擁有 TikTok 平台的政黨,首篇貼文正是批評林智堅「政治甘蔗男」。將總體發文量排名,前 20 名有 14 位都是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顯示出他們的積極程度。
其中,發文最頻繁的,是前臺北市議員羅智強自創的「羅智強野電視」,還廣邀其他子弟兵和國民黨的發言人和參選人加入頻道拍攝,例如「最年輕發言人」鍾明、正在競選地方議員的陳芳盈、楊植斗等等。發文量遙遙領先,單月最高可達 129 篇。
2946_04
直到選前,這些帳號在 TikTok 上發起的討論仍持續成長,11 月發文量成長到單月 442 篇,來自國民黨相關帳號的 TikTok 短影音就多達近四分之三。前五名熱門貼文中,除了一則黃珊珊的臺北市長辯論會結辯感言,大多數的內容是在批評民進黨政府。
怒火三丈!館長被查水錶!?——羅智強野電視(2023-11-10)
黃珊珊:偉大的市民們,你們不是藍的,也不是綠的,你們是自由的!【台北市長辯論會感人結辯】——黃珊珊(2022-11-09)
徐巧芯嗆的好!蘇貞昌只敢用「有人」來影射,這種人要抗中保台笑死人!——羅智強野電視(2022-11-11)
黃國昌暴怒了,基隆不要和黑道掛勾的市長!——羅智強野電視(2022-11-05)
投票日要停電?民進黨到底想幹嘛?1126全民監票就對了!——羅智強野電視(2022-11-20)

國民黨:TikTok 演算法助打破「政治冷感」僵局

國民黨全國學生黨代表、現就讀中國醫大護理學系的黃品誠分析,有別於在其他社群平台,在 TikTok 宣傳政治議題有兩大特色優勢:快速套用濾鏡產製的短影音、推播陌生族群的演算法。前者可以讓「地方上、年紀較大的、沒有中央強勢資源的議員或立委」非常好上手,後者則是其他社群平台沒有的推廣方式。
「年輕人哪有人在用臉書!」他指出,過去國民黨在網路宣傳上長期只仰賴 Facebook 單一平台,儘管累積了忠實群眾,但客群有限,一旦需要動員青年,成果常不如預期,「例如青年團辦活動,找政治人物到校演講或對談,活動文 PO 上去,留言會有一群叔叔阿姨留言『真棒!』、『加油啊!』⋯⋯按讚人很多,可是實際報名的人數可能不到三成。」
國民黨官方在去年成立 Instagram 官方帳號,黃品誠坦言,光是成立 Instagram 帳號,其實就已經是一個突破,「IG 就不會像臉書那麼官方,比較注重的是即時性。有時候議員吃個飯就會拿起來拍(限時動態)。」他認為,除了紀錄,也可以跟選民促成更即時的互動。
相比 Facebook、Instagram,他認為,TikTok 更具優勢的是演算法。
黃品誠指出,Facebook、Instagram 顯示給用戶的動態大多侷限在個別追蹤的好友、粉專,即使近年有了推薦機制,內容還是大幅度受用戶平時瀏覽的主題影響,「比如朋友喜歡看空姐的照片,那他所有的 IG 推薦都是空姐,就不會有特別說跳一個政治的(影片)出來。」
相比之下,TikTok 的推薦系統不同,它將群眾分成不同的流量池,第一時間將創作者的新影片投放給一千或一萬個人,再透過轉發率、完播率等指標,擴散到下一個流量池裡,他提到,「像之前(中國)大陸一個幼兒園老師唱『挖呀挖呀挖』,可能真的是被丟到一個流量池裡面,表現很好,然後就會一直往上推,才一夕爆紅。」相較起來 TikTok 不受帳號既有追蹤的影響,等於賦予每個影片都有被陌生人看見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對政治議題的宣傳十分重要。
同樣身為年輕世代,黃品誠觀察到,現在年輕人普遍對政治冷感、無感,「對他們來說,政治不關我的事,因此不會去特別 follow 這些東西,更不會特別去看政論節目。」TikTok 恰好提供一個打破困境的可能。舉凡民生議題如缺蛋、電價討論,一旦推播內容可以引發用戶本身的共鳴,可能就會讓他們停下來、多看一下,「如果剛好滑到某個議題,講的是他認同的事,可能就會讓他關注到『欸,現在政府做了什麼,是(人民)沒有辦法接受的?』」
他指出,每當這些 TikTok 影片多接觸到一個人,就能為議題多曝光、增加一點聲量,「像在撒魚飼料,不知道誰會吃到。但吃到飼料的人可能就會覺得,這個人是跟我是理念相同的。」
2946_02
身為國民黨的 TikTok 大將羅智強曾多次提及,他認為這些內容可以帶給執政黨壓力並監督政府。批判時政便成為他頻道的主力內容。
如果民進黨真的英明神武,讓臺灣國泰民安的話,那鬼才要看抖音罵民進黨對不對?所以呢?⋯⋯所以呢?我們蔡英文總統好好地把臺灣治理好,不要想這些有的沒有的,你把臺灣治理得不好,我們野電視還是隨時在抖音上修理你。——羅智強野電視 TikTok(2022-12-06)
訂閱下去,一起壯大制衡力量⋯⋯短影音的媒體效果 很顯然民進黨並沒有跟上 還以為透過過去匿名骯髒的網軍側翼 就能和過去一樣躲在鍵盤裡 不負責任的出征和造謠抹黑 如今敗選非但不檢討 這種敗壞的文化 還想要禁止抖音 可見短影音的 真實和攻擊力道 的確讓身在暗處 霸道的民進黨 感受到壓力——羅智強臉書(2022-12-06)
觀察 2022 地方選舉前的 TikTok 熱門留言,發現:9 篇留言破千的影片,有 5 篇就是國民黨評論時政,針對民眾不滿政府的地方提出批評:如桃園八德運動中心抗震程度不足、紓困金的發放條件有疏漏、護航國產疫苗的疑慮與防疫成效不佳。
2946_05

民進黨:黨內沒有禁用 Tiktok  是因應支持者的自然選擇

但在野黨頻頻發難的這段時間,民進黨幾乎退出了 TikTok 輿論戰場。
除了林楚茵帳號在 2019 年後就不再更新,僅有的幾個民進黨帳號,只有 2022 年 7 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過世後,前臺北市議員、台日文化經濟協會理事江志銘曾上傳一段影片致意,以及同年 10、11 月高雄市議員李雨庭用於短期競選宣傳,至今最新一則影片,還停留在當選感言
2022 年,民進黨地方選舉失利,黨內敗選檢討小組也將「抖音與 TikTok」列為敗選主因之一。民進黨發言人、同時也是首位政治人物 TikTok 使用者立委林楚茵解釋,黨內會檢討提及 TikTok,一來是無力即時應對錯假訊息,再來是像 TikTok 可以在錄影中加上特效,快速生成,黨內應該精進相關多媒體技能。
問及民進黨內是否曾定調禁用 TikTok,林楚茵否認:「站在宣傳的立場,無論傳達政策或推薦候選人,當這個平台連支持者都不想用,那我們大概不需要去做一個特別的定調。」她舉例說明,今天若有人轉傳任何帶有 TikTok 浮水印的影片,都可能被支持者出言提醒,因此從宣傳角度來看,自然會選擇成效更好的平台。

掌握流量密碼 柯文哲一躍成 TikTok 超新星

不過退出的不只是民進黨。TikTok 在選前帶動的政治討論風潮,選後迅速降溫,有超過一半的政治人物去年選後就不再更新 TikTok。
停止更新的除了包含當年選舉沒選上的候選人,如臺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臺南市長候選人謝龍介,也有不少當選仍停止更新的案例,包含宜蘭縣長林姿妙、桃園市長張善政。
2023 年,TikTok 卻出現一個快速竄升的新星:柯文哲。
「現任台灣民眾黨主席、前臺北市市長、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教授。興趣:建立 SOP。人生哲學:對的事情認真做,做不對的不要做。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這是柯文哲 TikTok 帳號的自我介紹,這個今年 2 月才創辦的帳號,粉絲成長速度卻十分驚人。
今年 4 月,READr 首次開始此議題的調查時,柯文哲的 TikTok 有 4.8 萬粉絲,位居政治人物的第二名,緊逼當時的冠軍、擁有 5.3 萬追蹤的羅智強;2 個多月過去,截至 6 月 27 日,柯文哲的 TikTok 已有 10.5 萬追蹤,不僅成為臺灣首個 10 萬粉絲的政治人物帳號,粉絲數也遙遙領先羅智強近一倍。
2946_3_new
負責自媒體宣傳、柯文哲辦公室發言人陳智菡指出,「事實上,原本在 TikTok 就有非常非常多柯文哲的影片,很多網友自動自發去剪輯質詢影片,是讓我們更想去經營官方帳號的原因。」她笑稱,甚至一開始創辦帳號時,很多人不認為那是柯文哲真的帳號,認為只是眾多假扮柯文哲帳號的其中之一而已。
同時經營各個柯文哲的社群平台,陳智菡給出自己的觀察「TikTok 相對來說,比 Instagram 更政治」。
「當我們看到那麼多人喜歡剪柯文哲講話,就發現在 TikTok 上頭有一批人,他非常喜歡你批判時政,無論對政治相當關心,或是他本來就很討厭民進黨也好,這些人就是我們想要溝通的對象。」她指出,在 Instagram 上,發布日常類型的動態,相較政治議題觸及率表現更好,「早期我們還會放一些政治討論在 IG,現在幾乎不太放了。」
相比來說,「抖音可以就這樣滑滑滑,也許有些人本來不關心(政治),但因為演算法的關係被打到了,那對我們來說就是賺到了。」
2946_06
陳智菡認為,柯文哲的宣傳十分適合多平台操作,透過平台分眾,切出不同面向;柯也願意「跟流行」、搭配音樂做手勢或跳舞。陳智菡也透露,她會把柯文哲同一個出席的活動紀錄,分成幽默、迷因、金句等不同風格,分別發布在不同社群平台上,再搭配當下時事作為文案。
她也以柯文哲去年一隻 Instagram reels 為例,短短 15 秒,搭配手勢切換剪輯,喝一口啤酒的影片,不僅創下 391 萬的觀看,甚至紅到國外,還有人跑到同個地點爭相模仿。「你可以讓觀看的人,跟你產生一個互動性,這個互動性就會增加觸及,也可以讓我們跟群眾之間更接近。」
2946_example7
2946_example8
2946_example9
柯文哲帳號成立短短 5 個月,粉絲就超車許多經營多年的 TikTok 上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可能是「客群不同」。黃品誠認為,以羅智強這種集中火力批評時政的風格,較不易打動原本政治冷感的年輕人,因此他的 TikTok 粉絲可能跟臉書有所重疊,「我個人覺得,很多叔叔阿姨可能是為了看羅智強,然後去下載 TikTok。」
綜觀柯文哲的 TikTok 影片,主題類型橫跨日常、演講或是跟風跳戰,從影片留言可以發現他吸引不少年輕世代。
例如一則與反骨男孩 Wacky Boys 合作的求佛舞蹈挑戰,留言就出現「阿北完全融入我們年輕人裡面了 哈哈🥰」,而其他則影片也有「柯文哲有在玩抖音喔😂我靠好稀有」、「柯p 真的說出我們心裡話欸」、「對政治冷感的我唯一喜歡的政治人物就是阿北❤」等留言。

政治人物 TikTok 博聲量 資安有沒有疑慮?

2946_08
2022 年 8 月,媒體 Buzzfeed 以 TikTok 內部會議錄音證實,美國使用者資料曾多次被來自中國的員工訪問,引發美國國會的關注。接著 TikTok 陸續爆出不當搜集用戶個資的新聞,隱私疑慮再次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各國政府機關開始明定禁止共用設備的行政命令,涉及範圍與國家比過去更為廣泛。
今年 5 月,字節跳動(ByteDance)被指控長期授予中國共產黨搜集可調取其旗下程式用戶資訊的最高權限,其中包含旗下的 TikTok(海外版抖音)。儘管這項指控被字節跳動官方駁斥「毫無根據」,過去對 TikTok 類似的指控批判層出不窮。
「當然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有去討論過,要不要觸碰這個比較敏感的神經。」陳智菡坦言,在 2 月選擇進軍 TikTok 前,整個柯辦也曾有過一些對於 TikTok 資安疑慮的相關討論,「特別是對手陣營喜歡操作這個國家主體意識。」內部也提出過一些疑慮。
「但從各種的證據上看起來,它並沒有如此的危險。」她回應,最後仍選擇挑戰 TikTok,除了風險評估不大,加上 TikTok 上長期有大量網友自發剪輯的質詢影片,已有一定關注度,加入官方帶領討論,也可以在 TikTok 上多接觸到不同群體。「目前國中小生,甚至更年長的族群,都非常喜歡用 TikTok,不只亞洲、甚至歐美,都沒辦法抵擋這樣子的平台,這是全球的現象。」
黃品誠則認為,「你如果站在民主國家來講,你會覺得把它傳給共產國家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可是你要反觀一點,這樣 Google 是不是也會把東西賣給他們美國政府?」他覺得每個程式背後的資安議題應該同等看待,不應只限於 TikTok。無論是政府官員以及民意代表,在透過網路搜集與取得資訊時,也需防範資訊外洩的問題。
以同樣祭出禁令的比利時為例,黃品誠分享,看過有報導指出比利時國防部長、副總理曾坦言,至今還是戒不掉使用 TikTok 的習慣,因此特別用一支手機,專門看短影音,分流使用,「可能也是唯一的解方。」(編按:不過,該報導的資安專家就認為專用機這招不管用,根據中央社報導,專家指出「只要 TikTok 還在你的口袋裡,就仍有盜取資訊的風險」。)
陳智菡也提到,團隊內目前也會注意上傳並經營 TikTok 的同仁,和擁有機敏文件的同仁並不相同,透過資訊分級與分流,來減少可能的外洩疑慮。
政府處理 TikTok 禁令議題時,常被批評是容不下反對政府的聲音,甚至認為是選戰策略,林楚茵則回應,「美國沒有必要幫台灣選舉。」美國辦理 TikTok 聽證會,正是有相關的發現,讓大眾意識到 TikTok 的影響力與背後的危害風險,「因為大家擔心的不只是個資外洩,是整體的資安的東西,它其實跟政治不是那麼關聯。」
「它有大量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資的情況。數據本來就可以收集,可是它(的問題在於)收集之後,透過後門的程式洩漏出去。」林楚茵也強調,愈來愈多的國際的數據學者的研究可以證實 TikTok 有這些不良紀錄。

學者:國家應有自己的 TikTok 資安研究與對策

過去多次撰文指出 TikTok 的資安疑慮、前資策會資安所長林宗男則質疑,國家整體對於 TikTok 的隱私疑慮、甚至國安層面的資安問題,都沒有恰當的應對跟對外說明。
林宗男指出,TikTok 相較傳統媒體,危急性在於可以接觸到大量人民,影響力比一般傳統媒體還要大。它的資安疑慮包括 TikTok 會搜集包括生物辨識特徵 ,過去也多次有不當且過度搜集用戶個資案件傳出,如員工存取外國記者的 IP 與聯絡記錄、iPhone 剪貼簿與內建瀏覽器鍵盤側錄,甚至也曾被微軟回報可能會被駭客入侵使用的安全漏洞。
林宗男也補充道,當時美國 3 月份的 TikTok 聽證會曾提出一個解套方案,是將 ByteDance 或 TikTok 的持股賣給其他民間公司,「但中國政府官方就出來發布訊息說,ByteDance 絕對不可能賣,中國政府的話不會允許。」
無視產品和服務本身,僅從外國投資者身份出發,強制要求出售TikTok,將嚴重損害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投資者赴美投資信心。如果該消息屬實,中方將堅決反對。出售或者剝離TikTok涉及技術出口問題,必須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履行行政許可程序,中國政府將依法作出決定。——中國商務部
林宗男認為,中國商務部的聲明,也變相佐證中國政府擁有 ByteDance 的控制權。
科技法律專家、臺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江雅綺也指出另一個問題,現在所看到的個資外洩案件,大多都仰賴內部吹哨人揭露,很難從外部發現,「導致真正要討論法律與行政層面時,會發現我們其實沒有太多的證據。」
她認為這導致資安防範的討論,容易仰賴國外爆發的事件,或是外國智庫的學術研究與報告,而沒有自己的研究、證據與見解,「我們自己可能也要掌握一些證據,做一些研究也好。」從法律面才能提供比較嚴謹的驗證跟證據的支持。
而從近一年的禁令來看,各國逐漸建立起政府機關對於 TikTok 的最低防線。大部分國家都是禁止公務機關使用,紐西蘭更進一步禁止「可連接國會網路」的設備,這代表如果在紐西蘭的規範裡,地方首長或是立委可能都不得使用 TikTok。
根據我們的網絡安全專家的建議,國會服務已通知會員和工作人員,將從所有可以訪問議會網絡的設備中刪除TikTok的應用程序。——紐西蘭國會(2023-03-17)
江雅綺解釋,紐西蘭是試圖防範「有嚴格身份認證的群體網路」。以國會網路為例,由於流通涉及高度國家安全,機密性高,需要提高資安保護程度,會對訪客進行身份驗證,但已完成驗證的身份,不只已經跨過第一道防線,甚至也可以在這個網域中任意瀏覽並索取資料,一旦被其他程式趁機取得資訊,是一個很大的破口。
2946_07
江雅綺指出,網路與手機資訊在過去 10 年成長,中國政府也在這段時間善用資訊科技,作為管理並維穩國內的一環,她舉中國大企業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滴滴打車、到現在討論的抖音為例,「中國對數據作為一種國安戰略資源的 sense 是非常強的,⋯⋯也擅於利用資料,例如人臉辨識、社會信用,進行很好的數位控制。」
但她也認為,建立對數位隱私風險的意識、培養數位素養,都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江雅綺舉例,有些說法會提到中國境內的法規近年為了符合歐盟規範,其實已相當嚴謹,如《網路安全法》、《數據保護法》等相關規範,當資訊傳輸到境外,需要經過哪些網路安全的審查。但容易被忽略的是,「它的法規最後都會有一個但書,政府基於國安的理由,可以跟你索取資料。光是這一點(資安)就破功了。」這些都是不容易被察覺的風險。
林宗男也憂心,民眾會模仿政治人物的行為,「當政治人物去使用 TikTok 的時候,他著眼的是短期的帶來的吸睛的 ability,可是呢?他所付出的就是全民的資安代價。」

TikTok 該禁嗎?禁止範疇應該多大?

「如果把它禁掉,那我就少一個樂趣了。」 Adia 惋惜地說,有曾經聽到新聞報導相關爭議,「(當時)只聽到說什麼東西會外洩。⋯⋯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禁,如果禁的話我會覺得難過。」對國小五年級就開始用 TikTok 的她來說,如果不是出於充分的理由,任何的規範或禁令,她都不能接受。
同樣都是 TikTok 用戶,身為母親的小 J 認為,「很多東西對小孩都不好,沒辦法用禁止的,只能給他一些觀念,讓他自己知道怎麼分辨是非對錯。」現年 25 歲、從事汽車業務也透過短影音協助行銷的 TikTok 使用者何俊諺也曾提到,會小心防範來自中國的內容,「保持懷疑的態度,小心使用,⋯⋯因為資訊戰確實是蠻重要的一環。」
黃品誠則認為不能禁止民眾使用,「因為很多人是靠 TikTok 在賺錢,不能都說,我們是民主國家,結果還要(人民)翻牆去用這個網站。」
執政黨發言人林楚茵則認為,就像過去詐騙議題、臉書的言論審查問題被輕視,「大家心態會覺得,我不做壞事,半夜不怕鬼敲門。」直到影響範圍越大,甚至自己都被影響,大眾才會更重視這個問題。
「我當然不希望演變到受害者變多才來處理。」但林楚茵認為,「直到某一天,所謂的認知作戰,或是個資疑慮,一定會有更多數據出來。那這些證據出來以後,民眾所謂對於個資或資安的心防是會提高的,我還是有這樣的信心。」
「我也無意去指責別人喜歡用什麼社群軟體,就像我喜歡用 Line,有些人喜歡用 Wechat,那這是他的選擇,但是我要告訴他,他的選擇底下真的是有這個危害存在。」林楚茵也緩頰,現階段 TikTok 議題仍不能操之過急。她指出:「就像有些人要抽菸,我會告訴你,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但是如果你非抽不可,那這是你個人的選擇,但是請你不要傷害,那個不想抽菸的人。」
民眾黨陳智菡則認為,既然目前政府沒有全面禁止 TikTok,民間單位不需畫地自限,「重點是你要在上面傳達什麼樣的訊息,你應該去控制這個工具,不是讓這個工具控制你。」陳智菡重申,「如果它有資安的疑慮,希望有充分的證據趕快提出來,讓大家立刻禁用,⋯⋯這是全國的資安的事情。」
「政府要說明風險在哪裡。」江雅綺認為,手機上網看似普及,但其實也只是近 10 年的事,所以數位資安的風險不容易被看見,尤其是年輕人。
江雅綺認為,屬於數位原住民的年輕世代善於用像 TikTok 這樣的社群平台表達自己,卻不一定清楚背後潛藏的資安風險,還需要更多政府的主張跟傳達,「這是一個數位素養的議題。」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引用資料

READr 搜尋 TikTok 上近兩屆立委、縣市首長、縣市議員的帳號,截至 2023 年 6 月 13 日前有發佈的 TikTok 帳戶資訊,及貼文觀看、按讚、留言、分享等資料。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