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報導重點摘要
- 根據立法院中央政府預算審查報告,READr 試算各種解凍條件及解凍金額,發現「專案報告且需經委員會同意」及「俟執行一定比例才能申請解凍,且需經院會同意」,兩者解凍條件佔整體凍結金額八成,由於該解凍條件較為費時,公民團體認為恐影響行政機關後續運作。
- 「俟執行一定比例才能申請解凍,且需經院會同意」的凍結項目皆為各部會的業務費,凍結比例為該單位業務費總預算的 30%、50%、70% 不等,例如國防部就被凍結 761 億,凍結理由則多為「業務費執行尚有疑義」。
- 此次預算凍結爭議多,公督盟及行政院內部人士皆表達不同層面的擔憂,包括提案凍結預算理由不明確、委員會中心主義崩壞、解凍條件過於困難甚至明顯違反憲法等。
繼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爭議後,各部會遭凍結預算是否能順利解凍,再度成為攻防焦點。國民黨上月底召開記者會批評民進黨「只造謠,不缺錢」,稱總預算已經公布一個月,卻沒有任何部會向立法院提解凍報告;民進黨則回應,立法院在藍白主導下,並沒有提出具體刪除、凍結總數,讓行政院只能先自行試算凍結金額,加上解凍條件複雜等原因,強調「行政院不是不送,而是根本無法馬上送」,兩方交鋒讓預算案再次燒上火線。爾後,行政院長卓榮泰便要求各部門儘速送出解凍案,針對不合理且違憲的總預算案提出釋憲,國民黨則表示「沒有爭議性案子,報告送來就能快速通關」。
預算解凍與否將實際影響到行政機關後續運作,READr 根據立法院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報告,試算各種解凍條件下各部會遭凍結金額,其中比「書面報告」更費時的解凍條件占了八成,分別是「專案報告且需經委員會同意」及「俟執行一定比例才能申請解凍,且需經院會同意」,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表示,若行政機關經費在預算解凍成功之前用罄,將導致政府運作停擺。
而立法院各委員會也正審議多項預算凍結案,5 月 7 日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就通過文化部 49 案、34 億的預算解凍案,文化部成為第一個成功解凍的部會,包括文化部及各場館的業務費、公視及 TaiwanPlus、中央社等凍結案。
5 月 12 日司法及法制委員會通過考試院、監察院、法務部預算解凍案,而人事行政總處的 1000 萬凍結案,則因解凍條件為「將《軍公教人員待遇調整條例》草案送至立法院,經委員會同意後始得動支。」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認為雖然人總已經把案子交由行政院,但立法院還沒收到草案,因此該案另定期處理。
5 月 14 日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討論國防部 54 案、11.2 億的預算解凍案,由於國民黨立委皆無人留下討論,由民進黨召委沈伯洋宣布委員會同意解凍,將送院會處理,通過解凍案包括新型步槍採購、營建工程預算、軍事裝備及設施等。
不過,國防部遭凍結金額最高的業務費 761 億,因解凍條件為「俟執行 30% 之後,始申請解凍,並需經院會同意後始得動支」,因此尚未解凍。卓榮泰 16 日表示,希望立法院儘速解凍,「國防預算,多凍結一天,國安威脅就會繼續擴大存在一天。」而其餘部會預算也必須適時快速解凍,才能在所剩的時間內完成年度預定計劃。
過去少見「俟執行一定比例才可以申請解凍」條件 行政院:會造成空窗期
解凍條件為「俟執行一定比例才能申請解凍,且需經院會同意」的凍結案雖然只有 15 筆,凍結金額卻佔整體將近四成,這 15 筆凍結案皆針對各部會的業務費,凍結比例為該單位業務費總預算的 30%、50%、70% 不等,凍結理由則多為「業務費執行尚有疑義」。
例如:
凍結國防部 761 億:有鑑於相關業務費執行規劃及達成目標與效益尚有疑義,考量政府債務逐年增加,為撙節開支,爰將國防部及所屬單位業務費凍結30%,俟執行30%之後始申請解凍,並需經院會同意後始得動支。
凍結外交部 46 億:有鑑於相關業務費執行規劃及達成目標與效益尚有疑義,考量政府債務逐年增加,為撙節開支,爰將外交部業務費凍結50%,俟執行30%之後始申請解凍,並需經院會同意後始得動支。
凍結總統府 2.4 億:考量政府政策規劃不彰,政府效能低落,業務督導不力,為撙節開支,爰將總統府單位預算案中編列之業務費,提案凍結70%,俟執行30%之後始申請解凍並需經院會同意。
該項凍結條件在過去鮮少出現,READr 用「俟執行」及「待執行」等關鍵字搜尋 109 至 113 年的預算審查相關議事錄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解凍條件,而相關人士也透露,沒印象過去有這樣的解凍條件。
對於該項解凍條件所造成的困境,行政院內部人士表示,「申請解凍需要時間,不是今天丟個公文過去,就立刻解凍。」有些凍結 70% 業務費的案例,要求等到執行 30% 預算之後才能申請解凍,「代表我要把可以動支的經費都用完,才能申請解凍,那就會有段沒有經費可以動用的空窗期。」
「(俟執行一定比例後才能申請解凍,且需經院會同意)這是個很怪的狀況。」張宏林則認為,凍結預算要有充分理由,而解凍條件也要明確指出應改善哪些問題,如果希望樽節開銷,那就應該明確地刪減預算,「現在是莫名其妙凍了這個錢,等執行多少之後再來申請解凍,但沒有告訴我到底問題在哪?我應該要改善什麼啊!」
若是考量政府預算執行率低,才設定此解凍條件?對此,張宏林強調,「如果今天發現過去機關預算都沒有執行完,那應該刪減,而不是凍結。」他表示,這中間應該要有個辯證過程,預算執行率低是否是因為疫情、計畫結案時間等等,「立委去質問相關提案單位,他們如果也都說不出原因,那你就要直接刪減。」
他表示,「刪減」跟「凍結」預算有其差別,「凍結」的目的是希望你用得更好,不是不讓你用,「但現在凍結超過合宜的比例,又訂出奇怪的解凍條件,在我們眼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癱瘓行政運作,而不是為了改善行政效能或讓國家運作更好。」
預算審查爭議多 外界擔憂:解凍耗時影響機關運作
此次中央政府預算審查案充滿爭議,張宏林及行政院內部人士紛紛表示質疑,包括提案凍結預算理由不明確;審查過程架空委員會,在黨團協商時才提出大量刪減凍結案;解凍條件過於困難、耗時,導致機關執行預算空窗期,甚至有凍結案解凍條件明顯違反憲法。
張宏林就表示,刪減跟凍結預算的不同之處在於,「刪減預算」是認為這筆預算不妥,應該刪除,而「凍結預算」是認為政府需要這筆預算,但執行得不夠好,所以希望透過凍結預算要求改善,讓政府執行運算更有效率。
張宏林強調,公督盟過去在評鑑預算案時,也特別注重「預算凍結案達實質刪減」、「預算凍結案提升施政效能」,但所有凍結理由都要有所本,如果行政機關沒有改善,就應該變成實質刪減,避免機關浪費預算,「民意代表本來就應該要更嚴謹把關預算,不管哪一個政黨執政,政府的確有浪費錢、執行效能不彰的部分,不適合的費用,一塊錢都不應該給、都應該要刪減。」
他接著說,如果政府遲遲未改善問題,就該透過凍結達到實質刪減;若政府確實改善問題,預算就該順利解凍,達到透過凍結預算來改善政府執行效能的功能。但基於希望政府改善的立意,「不會凍到七八成預算,一定還是希望你能去執行,所以做象徵性的凍結,主要是希望你來報告、改善,趕快去執行運作,但現在來看許多高金額、高比例的凍結預算案,只是在癱瘓行政部門。」
張宏林強調,凍結案要求改善什麼問題很重要,「如果凍結沒有理由,或是很概括的通凍,在一個不清楚標的的狀況下凍結預算,這會讓後面申請解凍非常困難,這也不符合我們認為預算刪減凍結能改善政府效能的期待。」
目前立法院各委員會正陸續通過各部會解凍案,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曾對外表示,若是一般性、沒有爭議性的案子,報告送來就能「快速通關」。國民黨立委葛如鈞也強調,凍結預算是希望確認政府將錢花在刀口上。
對次,張宏林表示,「如果它有很大問題,你怎麼會沒有解決問題就解凍?如果它沒有問題的話,那為什麼當初要凍結預算?這就很典型看出整個預算凍結的草率,要不嚴審、要不你就是亂審,後面才心虛快速解凍。」
張宏林表示,根據不同解凍條件,解凍所需時間都不盡相同,但重點仍回歸當初凍結預算的問題解決與否,「我就想問文化部出了什麼問題被凍結?現在預算解凍了,那文化部問題有解決了嗎?」
5 月 7 日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討論解凍案時,民眾黨立委劉書彬質詢 TaiwanPlus 關鍵績效指標、擴散國際鏈具體規劃等議題,並強調 TaiwanPlus 作為國際媒體,對外發聲應遵守新聞倫理及專業,請文化部儘快提供具體執行規劃報告,以提供社會大眾公評檢視,盼文化部能妥善運用國家預算並落實媒體自律,而 TaiwanPlus 執行長余佳璋也回應,預算解凍後會進一步提供詳細的規劃執行細節。
不過,在討論另一項公視預算的凍結案中,現場爆發口角,民進黨立委吳沛憶直指,當初凍結的理由是Taiwan Plus 效率不彰,但凍結的卻是公視預算,認為是不是提案理由錯置,「如果有錯置就要說明,其實我們今天不需要做這一案的專案報告,因為裡面內容根本跟 TaiwanPlus 無關,就浪費大家時間。」並要求國民黨立委說明。
在場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則回應,「陳玉珍委員當初是提案人,她沒有過來,但很顯然她也看到了這個公視,所以給予一個這樣的回應嘛,她沒有意見,請問我們個人還需要再做出怎樣的回應嗎?」並表示「那我們是不是 hold 住,請陳玉珍委員來的時候,再來看看這案是不是要解凍。」不過,該案最後仍然順利解凍。
部分凍結案解凍條件要求修法、違反憲法
此次凍結案的解凍條件還包括難以執行的案例,行政院內部人士舉例,要求修改勞保條例才能解凍,「但要不要修法應該是行政院自己的施政考量,但立法院設定這個解凍條件,我做不到,你就不讓我解凍,這就很困難啊!」
此外,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先前對外表示,許多凍結項目的解凍條件困難,像是修法並非一蹴可幾,根本無法在短短一個月就提出,且有 9 項凍結案「解凍條件窒礙難以達成」,這些特殊項目還包括違反預算法及憲法規定。
行政院內部人士舉例,原民會原列「辦理原住民族日及會慶活動所需經費5000千元」,解凍條件是將施政計畫內容修正為「出版原住民族委員會已完成『臺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政府體制文獻史料彙編』5000千元」,完全改變預算支用項目,按照司法院釋字 391 號解釋,立法院減少 A 而增加 B 的預算,已經逾越憲法。
針對上述案例,行政院內部人士表示,行政院只能就目前狀況向立法院說明,例如解釋修改勞保條例事涉廣泛,已經積極改善樽節;原民會違憲案例,也只能解釋違背憲法原則,無法配合辦理,「以行政立場來說,這些決議我就是做不到,只能把解釋報告送過去,看立法院後續怎麼處理。」
預算審議時程延遲、解凍案又耗時
今年中央政府預算審議時程延遲,一直到今年三月才正式通過,而後續需要申請解凍的部會也受到影響,解凍時程跟著延後。
張宏林解釋,實務上,立法院開議時間為每年 2 月至 5 月底、9 月至 12 月底,目前仍有許多未解凍成功的案子,加上許多解凍案需要透過院會審議,近日又有許多重大法案排入議程討論,「如果這個月底沒有解凍成功,除非立委要延會、挑燈夜戰,不然預算解凍就要等到 10 月初,等於行政部門實質被癱瘓。」
預算解凍的不確定性造成機關難以執行,張宏林解釋,實務上,解凍案有可能不通過,過去幾屆是完全執政,公務人員在互信基礎上,還能夠按照原本預算規劃執行相關計畫,但在這屆朝小野大的情形,預算解凍案充滿不確定性,「立法院有給不給(預算通過)的權力,公務人員就會比較保守,就算你說後續會解凍,對於這那種連貫性的計畫,公務人員也不敢簽約,他們擔心萬一最後預算沒補上要怎麼辦?造成公務員人心惶惶。」
立法院預算審議委員會中心主義崩壞、通刪陋習未改
此次預算審議也顯示委員會中心主義的崩壞,張宏林指出,委員會最清楚監督的部會預算執行有無浪費,在審議預算的過程中,透過行政部門報告、質詢的過程,決定預算刪減凍結與否,但這次在委員會初審刪減中央政府總預算不到 100 億,最後卻變成刪減超過上千億。
「這次出現非常多跨委員會、黨團協商刪減的預算,不是不行,而是有沒有參與委員會審議、有沒有去聽行政部門簡報,如果沒有就刪減凍結預算,這非常粗暴。」他表示,跨委員會大亂刪、亂凍是非常荒謬的事情,不僅讓委員會失去功能,也讓立委得以轉移政治責任,「大部分提案交由黨團協商,政治責任轉移到政黨,尤其是區域立委,他就不用背負選民直接攻擊。」
除了此屆預算審查亂象,公督盟多次公開呼籲立法院應重新檢討預算審議制度,例如預算通刪、延宕、透明不足等問題,公督盟法案小組評鑑委員楊聰榮也曾表示,過去立法院統刪的陋習,在本次預算審查過程中變本加厲,包含統刪水電費10%,統刪國外旅費及出國教育訓練費統刪60%,嚴重影響臺灣與國際的連結,以及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刪減60%,弱化政府與人民溝通說明重大政策的能力。
張宏林認為,在野黨應該嚴審國家預算,但目的是為了讓國家運作順暢,而不是阻礙國家行政體系運作,「但國、眾兩黨在這次的預算審議,根本是把中央政府預算當作民進黨的預算在審,把它當作敵對政黨的預算在阻擾。」
張宏林表示,「這次並非所有預算凍結案都有問題,但至少在通刪、通凍的幾個案例來看,絕對是比較粗暴的,這只能說是政治事件,而不是專業的預算審議,凍結理由、解凍標的不清楚,流於政治報復,為了自己政策利益來審議預算,這對國家來講 ,當然不會是一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