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陣子有注意到澳洲發生「領航鯨大擱淺」的新聞嗎?澳洲南部離島州「塔斯馬尼亞」(Tasmania)西岸從 21 日開始,陸續出現 2 群、一共 470 頭的領航鯨擱淺,突破澳洲的觀測記錄,儘管政府與地方海洋志工連日救援,但直到最後,只成功救援約 110 頭,仍有 360 頭鯨魚死亡。
回頭看看臺灣,其實也常有來自海洋的稀客魂斷海岸,今年農曆大年初一,臺東長濱海灘出現一頭死亡鯨魚擱淺,經過解剖及 DNA 比對後,專家確定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動物「藍鯨」,是臺灣首起藍鯨擱淺案例。
光是今年上半年,臺灣各地沿岸就出現 104 次通報記錄,總計發現 114 頭鯨豚擱淺,其中 8 頭活體,106 頭死亡。海委會去年委託成功大學和中華鯨豚協會調查近年鯨豚擱淺案發現,2015 年後通報案件暴增,擱淺原因包括年長或疾病,也與人為活動有關,像是誤捕、船隻撞擊、具和海洋垃圾。
單看去年的擱淺鯨豚種類,擱淺鯨豚共 22 種,最多的是江豚,接著是瓶鼻海豚、小虎鯨、弗氏海豚、中華白海豚等等。江豚在過去 15 年平均每年江豚擱淺數量約 11 頭,2017 年後,擱淺數量每年突破 30 頭,去年光一年就超過 40 頭。研究團隊表示,誤捕、船隻撞擊是導致江豚擱淺的主因。
至於去年擱淺頻繁發生的地區,前三名都在離島,分別為連江縣(馬祖)的 22 頭、澎湖縣的 18 頭與金門縣的 15 頭;本島部分,最多的是苗栗 13 頭,其次為高雄 12 頭、臺東與新北市各 10 頭;完全沒有發現擱淺的是新竹縣市與嘉義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