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海海人生】在美國始終是「幫別人賺錢」  踩在臺灣的土地才開心

【海海人生】在美國始終是「幫別人賺錢」 踩在臺灣的土地才開心

閱讀時間 3 分鐘

  • 曾鈺茜
  • 地點:美國佛羅里達州
「服務美國農業,錢可能多很多,可是我對臺灣的 bonding (連結)特別強大,會覺得我要服務,就要服務臺灣人。」炎熱的正午時分,曾鈺茜穿著雨鞋,和學生一起在學校的實驗農場割稻子,對臺灣土地與人的熱愛讓她回到闊別 8 年的故鄉。
現年 30 歲的曾鈺茜從台大農藝系畢業後,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University of Florida)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從事博士後研究。在美國待了 8 年後,她接下了臺灣一所大學農藝系助理教授的教職,與家人、在美國認識結婚的老公一起住在離學校車程不遠的老家。
曾鈺茜的手臂上有兩個刺青,一個是老家的經緯度,一句是英文 “I open at the close”,出自《哈利波特》,她說:「這一句,中文翻譯是『我在結束時開啟』,離開美國開啟臺灣的生活,或許在人生中很像是個重大轉變,但也不用想太深遠。上帝關了一扇門,會幫你開另一扇窗。」
她的辦公室牆上掛著飛鏢標靶,另一面牆用各式啤酒罐裝飾。家庭文化本來就比較「美式風格」的曾鈺茜,到了美國完全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她不覺得美國有臺灣人刻板印象中得那麼好,「哪裡都要開車,而且農業區都很偏僻,不是很熱就是很冷。每天都要自己煮飯,而且朋友也不是天天開趴,家人不在身邊,認識老公之前的很長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雖然不是非常孤單到難以忍受,但就有點⋯⋯就都是一個人。而且那時候單純就覺得,也 8 年了,可以回家一下。」
undefined
當年出國,曾鈺茜唯一的目標就是完成博士學位。畢業之後,她希望能在美國這個農業大國多留幾年,精進所學。由於不是依循大多數想要移民美國的人「拿工作簽證之後轉綠卡(美國永久居留證)」的途徑,她只挑自己喜歡的工作。幸運地,她在能發揮所長的實驗室擔任管理職,職務內容約等於中階主管,美國老闆也鼓勵她繼續留美,看似不錯的發展前景,讓她猶豫到最後一刻才接下來自臺灣
「我最後決定回來的關鍵原因是家人。我現在天天回家,晚上跟家人吃飯,週末跟家人看電影,好像又回到小時候,跟我媽跟我弟一起互動的情景。」
undefined
只不過,回到臺灣後的職場文化讓她有些沮喪。在美國,同事間感情很好,會一起悠閒小酌、天南地北聊,當然也聊學術,整體氣氛比較輕鬆融洽,但回到臺灣,由於她是系上唯一的女老師,也是年紀最輕的,因此她感到與同事之間有些距離感。
身為新手教授需要負擔許多教學任務,當被問到「覺得臺灣職場相比國外有什麼優勢?」她的回答是:「講國語!」但旋即尷尬地說:「這樣算優勢嗎?」對比在美國備課「很辛苦」,「講笑話還要先想一下」,在臺灣就可以自在地發揮。
政治也是曾鈺茜回臺灣的主因之一。她在美國加入 FAPA和海外臺灣青年陣線。在 FAPA 期間,她和成員到國會遊說,希望美國議員可以支持一些臺灣的法案,她說:「因為臺灣政府有時候很難施得了力,反而民間力量會是重要的力量。」
「我打死都不想當中國人。」她不諱言自己的政治立場,「我以前政治立場比較偏藍,可我出國之後,整個人調性就換了,變得滿希望臺灣是一個國家的。出國後我也更瞭解其他國家對臺灣的立場和態度——他們基本上都承認臺灣這個地方,可是完全不承認中華民國這個國家。」
曾鈺茜的辦公室窗外可以望見農學院綠意盎然的校園,時不時會有學生駕著實習耕耘機開過。她望著窗外說:「我回來就是要服務臺灣的農民,所以可能跟商業的人想法不太一樣。商業可能是駐足臺灣,放眼天下,可對我來講,我其實就只是 care 臺灣,我在意我可不可以孕育出好品種?對臺灣人有沒有幫助?」
她熱愛這塊土地,希望能一直生活在自由民主的臺灣。如果臺灣是往香港一國兩制逐漸崩壞的未來走去,她才會慎重考慮未來的路。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