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聽說有個 LINE 群組叫「你關心長輩了嗎」,每天推送一些對立較低的話題,可以讓你拿去跟長輩聊天,再逐漸加強難度,感覺是不錯的方向,不過我沒有關心後續進展。 講者 Johnson Liang:對熟的長輩來說,我也覺得私訊很有用!不過一些(關係)比較遠的,例如跟旅行團時會開的群組,我就會直接轉傳 cofacts 的回應。
講者 Billionn Lee :可以先從自己的父母和熟識的長輩做起,如果有認識的長輩或社群,比較好打入團體。有時候還是會改寫語氣啦!比起指正,充滿溫暖的對話會讓長輩比較容易接受。
記者 李又如:我現在的做法是教媽媽使用 cofacts,讓媽媽打臉其他群組裡的人,他們輩份比較近,也比較不會怕被討厭(笑)。
讀者 Hsin-chan Chien:實際跟長輩們面對面時,他們是真的對那些假訊息深信不疑嗎?還是其實也不在意?
講者 王向榮:人會因為立場相符而特別容易相信某些新聞,這是人性,不分長輩年輕人,同溫層內也常看到(事後被證實是)假新聞被傳來傳去。
現在的人看新聞或轉貼消息,比較不是為了瞭解時事,而是要讓自己輕鬆開心,所以把不合自己立場的訊息,先當作假的、敵方打手寫的,合自己立場的就不去懷疑他,這個是常態,感覺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記者 李又如:我也想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我採訪中最大的挫折是,大家好像已經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被騙了。以前發現被騙都會很生氣、發現自己散佈假訊息會很羞赧,因為產生這些情緒,所以會更謹慎地去查證,或對收到的訊息抱有懷疑——這一切都好理想化,到現在看來很難以達成⋯⋯。
講者 Billionn Lee :我在樂齡講座演講的時候覺得長輩其實是很認真學習的哦!只是真的沒有人去提醒這些資訊的來源是有問題的。以單純傳送訊息來說,這其實是社交的一部份,傳遞自己心中認同的、覺得有趣的訊息,以問候為目的,對真假就不會很在意了。
但如果是真心想把重要的事情告訴朋友,就會很在意訊息的實用度喔!分享重要訊息就是長輩之間的意見領袖呀!
記者 李又如:不過,我有時候也會反省自己其實也把一些訊息當作「娛樂」,像跟 cofacts 共筆時, Billionn Lee 說到熊貓是以中藥材名義進口的那一則,我一開始也相信了,也跟著罵了,而且其實是在看共筆時才發現自己被騙了(羞)。
關於在不在乎真相這件事,之前聽報導者的致昕分享他寫的這則。 講者 Johnson Liang:有些長輩在被回應過一兩次之後,會呈現一種習得無助的狀態。他們會轉傳訊息進來,然後多一句「我也不知真假」。
記者 李又如:就你們個人推動專案的歷程跟生命經驗,想聽聽你們對「為什麼跟不同意見的人溝通是重要的」這件事的看法。
講者 王向榮:小時候都覺得民主就是多數決投票,但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才體悟到沒有經過充份的溝通討論、沒有讓大家得到足夠的資訊,這種前提下的投票都是假投票。真正的民主應該是建立在溝通、瞭解、包容上面。
講者 Johnson Liang:民主社會最玄妙的地方,就是自認為懂得多的人與其他人都只有一票。如果自己鑽研有成,想要社會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就必須要與不同意見的人溝通、交換意見,在對話中修正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影響他人。
如果常常有「這個議題我比別人都懂,為什麼我只能對這件事投一票?」的想法,那就代表自己該開始出來跟別人好好對話與溝通了。
講者 Billionn Lee :雖然我們意見不一樣,但我們共同生長在這個世界呀!有共同的未來,就要以生命共同體般的意志互相瞭解與鼓勵。此外自己看到的,也不是社會的全貌,只有透過更多的溝通與討論,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彼此!
關於 cofacts 的 QA 集
講者 Johnson Liang:這個頁面有統計,右上角可以切換統計時間。 講者 Billionn Lee :相對應的是近期說「LINE 不安全建議更換微信比較安全」的訊息⋯⋯在這裡誠心建議大家,LINE 有多安全我不敢說,但兩個相比,LINE 應該還是比微信安全些。 讀者 劉修彣:有沒有遇過民眾把闢謠訊息當成假訊息再傳進來的?現在大家常常把主觀不認同的資訊扣上假訊息的帽子互相攻擊,大家對這件事有沒有什麼解法?跟家人溝通常常遇到這樣的困擾(哭)。
講者 Johnson Liang:有呀,像這個是美玉姨的訊息,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讀者想傳進來。如果是面對面溝通,我通常不會用「這訊息是假的」這種比較激烈的用語,而會用「這裡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參考看看」、「我在網路上找了一下,發現好像有不一樣的聲音」這樣。 記者 李又如:我上次親眼目睹美玉姨打臉訊息是假訊息後,該名長輩立刻怒罵「你才是假訊息!」
講者 Billionn Lee :如果不能同理、接納不同意見的想法,就不算溝通了呢!我要鼓勵年輕人,我們吃過的米比人家鹽少,很多時候,話是聽到了,但是面子拉不下來,不肯承認自己的觀點錯了。繼續拿出實證來,慢慢影響,用耐心跟愛改變未來!還有這麼多優質的媒體存在,就表示人們其實一直沒有放棄對話!
讀者 陳小米:若碰到比較像是心理測驗的訊息(例如某張圖片看到某種色代表你是左/右惱人)也會處理嗎?怎麼處理?有遇過長輩真的很愛這種奇妙的測驗⋯⋯(笑)。
講者 Billionn Lee :會哦!有誤解就提出來,如果是趣味測驗的話就不算是謠言,例如這一篇。至於心理測驗混合命理占卜的話,這部分就跟謠言查證沒什麼關係了。 記者 李又如:好奇有沒有人在 cofacts 上吵架?
講者 Billionn Lee :不至於吵架,不過會有人說「上面這個回應⋯⋯」這樣指正著(笑)。
讀者 Hsin-chan Chien:要怎麼避免打假、自己卻變成生產假訊息的源頭?
講者 Johnson Liang:如果走群眾協作模式,確實滿困難的。
1. 內容產製端:允許任何人來回應。如果有人覺得目前的回應有誤,都可以註冊成為 cofacts 編輯、撰寫新的回應。
2. Cofacts 回應接收端:在 LINE bot 的回應裡,淡化每篇回應「含有真實訊息」「含有不實訊息」標記的重要性,鼓勵使用者先看完內文與編輯所附的 reference、自行思考。
講者 Billionn Lee :Cofacts 的做法是保持平台的公開,讓更多人願意參與。在文章列表中,因為覆蓋新的回應很容易。如果你發現有人在產假,就幫他打假啊!
講者 王向榮:自己盡可能附上相關查證來源,甚至對來源的來源也要去找,並把事實和個人價值分開來,可以塞個人價值但是要強調這些是個人價值。
不過也還是很常會遇到正好跟自己價值觀相近的文章,就疏於查證,結果不小心傳達了錯的東西出去⋯⋯不要怕更正會丟臉就是了,傳了錯的資訊也大方承認更正。
講者 Billionn Lee :開源協作會遇到的問題之一,是有的人做得多有的人做得少。站在 cofacts 的角度是繼續等待有志一同的朋友一起加入,希望大家多多參與,多多協作。
除此之外,還有格式不統一的問題。例如維基百科的格式是很清楚的,不過 cofacts 上每個不同的回應者回應風格都不太一樣,是個非常自由的環境。
講者 Johnson Liang:編輯的人手,以及在 cofacts 上持續回應訊息的動力吧。已經在做的有兩個月一次的編輯小聚、Cofacts 網站上闢謠有「等級」(遊戲化)、闢謠送貼圖、貼紙等等。 要克服這個困難,我們以「讓編輯能更有成就感」為目標,有兩個方向:
透過機器學習自動把新訊息按照領域或議題分類,讓編輯可以訂閱自己有興趣有把握的領域,專心回應。
把編輯的貢獻更具體地表達出來,例如說每隔一段時間寄送「您 3 天前回應的訊息,有 6 個人覺得有用哦!」這類的通知,讓編輯知道自己的回應有人看。
讀者 陳彥宇:在向人解釋一件事情是假訊息時,會有很高的機率被質疑「你的資料來源就是真的嗎?」,這時就會覺得你們平常人家說什麼就相信,要接受澄清時疑心病就那麼重,這樣不公平吧(笑)。
像 cofact 這樣的平台,不可避免的也會受到質疑。你們是怎麼對一般人快速解釋 cofacts 是一個可信任的平台?
講者 Billionn Lee :cofacts 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我的阿嬤怎麼知道你說的就是真的?
我們不會說 cofacts 是一個可信任的平台,cofacts只是一個公開且開源協作的平台。擴大參與度、並且盡量公開透明,確保沒有髒手伸進來。
其他事實查核平台
讀者 李例嬛:關於美玉姨的隱私問題,是否有比較好的方式可以說服家人接受?因為他們一直覺得會洩漏隱私,或者這也是謠言?
記者 李又如:會洩漏隱私不是謠言,的確有這樣的疑慮。 講者 王向榮:以技術面來討論,我會認為美玉姨如果要竊取隱私,只是要不要的問題,就像新聞小幫手如果想要竊取使用者的瀏覽記錄,也是要不要的問題而已。 有開放原始碼可以增加可信度,但你也無法確定線上跑的是不是就是他開放的原始碼。所以這部份家人的懷疑並不算錯誤。不過換個角度想,美玉姨的發起人有持續在露臉、發聲,如果她的目的是收集隱私,這樣的行為就會比較不智了。
講者 Billionn Lee :這就是可以教育與宣導的地方。任何可以放在群組裡的機器人,就跟群組裡的真人一樣,看得到所有人的訊息!這件事情不只有美玉姨,如果有人在群組裡放抽籤機器人、占卜機器人、防詐騙機器人,其實都是一樣的。如果 cofacts 開啟可以加入群組的功能,也會發生一樣的事情。
真的很重視隱私的話,可以在開一個只放可疑謠言的群組,把美玉姨加進去,或是直接把可疑的訊息傳給cofacts。
記者 李又如:新聞小幫手後來停止服務是因為「假新聞」太難定義這件事,另外,cofacts 有遇到類似的困難嗎?怎麼解決?
講者 王向榮:新聞小幫手最早的設計是只有真跟假,認為丟上新聞小幫手的新聞就是要打臉的,各種可能的問題像是「偏頗」、「斷章取義」、「未完整寫各種面向」、「帶有個人價值觀」、「數字誤植」、「翻譯錯誤」等,都很難被一概而論它(訊息)是真或假,像數字誤植可能不影響新聞結論。所以我認為像 cofacts 以「含有正確訊息」「含有不實訊息」這樣子的模式,是比原來的新聞小幫手好非常多的。
記者 李又如:新聞小幫手當時有被媒體關切嗎?我一直很好奇媒體對自己的新聞被糾正的時會有什麼反應?
講者 Billionn Lee :Cofacts 是用「含有不實訊息」的方式提醒使用者,但 cofacts 沒有任何權力去定義誰是「假新聞」。
講者 王向榮:曾經有電視媒體跟我說,他們確實會來看新聞小幫手的回報,應該是有點會關切吧(笑),不過也有記者提到,他認為自己的新聞沒什麼問題,可能只是立場問題被回報的。
讀者 Hsin-chan Chien:目前的查核機制,除了早期的新聞小幫手比較主動之外,其他都算是很被動,也就是讀者要積極的查證才有可能看到結果。不知道大家對這個有什麼想法或解法?
講者 王向榮:新聞小幫手也不算主動,因為會想裝新聞小幫手的人本身可能就有媒體識讀的想法了,缺乏媒體識讀觀念的人根本不會接觸到新聞小幫手(笑),再加上 FB 使用者 App 比例逐年比電腦版高,這也是為什麼我要收掉新聞小幫手的原因之一。
平台願意配合也很重要,我認為 FB 如果有社會道德責任,應該主動內建像新聞小幫手一樣的功能。不是把爭議訊息下架、隱藏、或以演算法降低出現頻率,而是主動推送給看過的人,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它可能是爭議訊息。
講者 Billionn Lee :所謂的被動,其實是給予使用者選擇的機會呀!這些工具被創造出來,是希望給予使用者幫助與參考,不是為了冒犯使用者。
讀者 Hsin-chan Chien:不過知道可以選擇的使用者比例可能是非常低。
記者 李又如:我們之前有跟 LINE 討論過,如果可以隨著 App 更新,讓使用者下載謠言資料包之類的東西,使用者要傳已經被確認過的假訊息時,能在使用者頁面上做出提醒。但 LINE 說只要涉及到「讓用戶覺得在被監看的行爲」,他們都不可能做。後來跟一些朋友討論,也有很多人覺得這種「主動」還滿侵犯的,我自己是不介意啦,但不知道大家怎麼想 。
講者 王向榮:被動的缺點就是要期待教育的提升,主動可能會有侵害性較高的問題,前者總覺得緩不濟急,所以會需要依靠後者的作法,但是把侵害度壓到最低。只是主動還是要來自於平台自己願意配合,比較容易成功。
LINE 比較複雜,因為他涉及到私訊等隱私問題。FB 應該可以針對公開轉貼訊息下手,我還是認為 FB 必須內建像是新聞小幫手的功能,並對爭議訊息主動通知、和提供不同面向的說明。
不過我私心認為,FB 就是在靠爭議訊息穫取利益,只要大家不分真假、瘋狂轉貼自己同溫層的內容,就可以讓塗鴨牆變得很療癒、很無腦,就可以一直滑一直滑,FB 也可以從中多塞些廣告給你。如果塞個跟你立場不同的內容,可能會中斷你愉快的瀏覽體驗,FB 廣告也會變少。
所以我認為 FB 也算是促成了爭議訊息流傳的禍首之一。以上純屬我個人價質觀和猜測,沒有任何根據(笑)。
查證假訊息的經驗
讀者 Hsin-chan Chien:各位目前遇過最誇張的假訊息是什麼內容呢?
講者 Johnson Liang:所有聲稱「台灣封鎖媒體」的訊息,例如:
講者 王向榮:我印象中最誇張的像是「孔子是韓國人」、「月球發現韓國古文明」「101 餐廳內有台灣小孩尿尿」、「臉書被唐鳳了」、「g0v 是美國資助的」之類的。
不過我倒覺得容易上網查證的,不是最可怕的新聞,最可怕的是沒什麼明顯錯誤,結論卻很偏頗、刻意,整個媒體環境都很常做這種事⋯⋯。
講者 Billionn Lee :台灣公眾人物之間的謠言宛如 80 年代連續劇,各種親密、血緣、亂倫關係的造謠很困擾又誇張呢!因為內容通常真的很荒謬,譬如 A 是 B的私生子,C 是 D 的情婦),所以公眾人物也不會主動澄清。不過這些資訊卻可以很神奇地流竄在各大內容農場跟群組,而民眾還相信了。
記者 李又如:看到各種被傳、被相信的八卦,我覺得媒體的娛樂版可以開個闢謠專欄,感覺會有流量。
講者 王向榮:講到闢謠專欄,最早的闢謠網站「流言追追追」已經收掉很久了,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他們要收掉。
記者 李又如:事實上,Factcheck 的成本好像很高。我覺得媒體最適合做事實查核,不過現在有在做的媒體幾乎都是跟事實查核中心合作,之前沃草也有針對候選人辯論做即時事實查核。
講者 Billionn Lee :如果是公視的節目(流言追追追),我之前還有看到,不確定是當季已經結束或是其他的需要製作的節目企劃。現在公廣集團的華視也開始做了哦! 讀者 Hsin-chan Chien:王向榮是擬參選人了,如果選舉時遇到跟自己相關的假訊息會怎麼處理呢?
講者 王向榮:假如該假訊息是在 FB 流傳的話,我會主動使用 FB 搜尋功能,在相關訊息的下方友善的回應我不同意的看法吧(笑)
讀者 Tin Chen:就你們的經驗,查到假訊息的「製造來源」和「散佈來源」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講者 Johnson Liang:超難的吧。LINE 轉傳訊息無法溯源呀。
Cofacts 處理的都是「訊息內容」本身,因為讓人看了會生氣、歡喜,接著轉傳的都是「內容」。轉傳的人常常不會在乎「可能的來源」與「寫訊息的人的意圖」。
我自己在 cofacts 寫回應的時候,也都以回應內容為主要標的,不會丟一句「這是某某國家來的假訊息」而已。
講者 王向榮:新聞類的相對簡單一點,新聞類相對會比較有來源,像是翻譯外電之類的,把關鍵字翻成英文去 google 找一找,花點時間都有機會找到,看完時就可以比較一下到底是原文有狀況還是翻譯出狀況。
講者 Billionn Lee :我們重視的是訊息散佈後造成的效果,所以 cofacts 只處理訊息本身的內容。一方面也是 LINE 有做點對點加密,這樣才能好好保障大家的隱私。
講者 Billionn Lee :自己發現的話就自己趕快改,發現別人有錯誤,就馬上幫他回新的!
講者 Johnson Liang:之前松仁路裂開,一開始說是「柏油灑落」,後來改成「填縫膠」。所以即使是這麼簡單的訊息,也改了幾次。 講者 王向榮:不過柏油路事件,第一個流傳者被罰 2000 元這件事,我總覺得不是很合理⋯⋯傳這件事應該並不是惡意吧?第一個傳的人很可能自己也被自己眼睛騙了。
講者 Johnson Liang:我也覺得不符合「惡+假+害」三要素缺一不可的原則。
記者 李又如:之前做專題的時候,在找社會秩序維護法針對網路謠言的判決,針對轉貼的人,常見的法官見解是這(查證)並不是一般人的義務。但是有法官認為非惡意也要罰,原本法律就是這樣定,惡意與否只是能不能減輕罪行的依據,看到滿多看起來就是無惡意的訊息被罰幾千元。
現今網路工具發達,各項訊息充斥其間,個人利用各項傳輸工具所接受之訊息難以計數,實難苛責接受訊息之當事人逐一過濾清查所接收之訊息為真實後,始可轉貼傳布,且如賦予轉貼網路訊息者高度查證或注意訊息真實性之義務,恐將有害於現代社會的資訊流通。
蓋在社會生活複雜、需求快速資訊的現代生活中,若要求行為人必須確認所發表資訊的真實性,其可能必須付出過高的成本,或因為這項要求而畏 於發表言論,產生所謂的「寒蟬效果」(chilling effect)。無論何種情形,都會嚴重影響自由言論所能發揮的功能,違背了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意旨。是只要轉貼傳布訊息者並非故意捏造虛偽事實,或並非違反一般人之注意義務而散發傳布虛偽不實事實,以影響公共安寧之故意,即不能以此法條之裁罰相責。
但另個判決(106年度南秩字第20號)的案子就說,這個謠言是「成年男子智識可判定真假」,沒有惡意還是開罰。
講者 王向榮:柏油案例的當事人如果去打行政訴訟應該有機會免罰吧,只是看他願不願意為了 2000 元罰金去做這件事了。
次按違反本法行為,不問出於故意或過失,均應處罰。但出於過失者,不得罰以拘留,並得減輕之,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7 條亦有明定。
講者 Johnson Liang:結果是 3000 不是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