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操偶中國,偉大鬥爭——從十年爭議事件看外媒對中國態度改變  專政、人權、疫情爭議不斷

操偶中國,偉大鬥爭——從十年爭議事件看外媒對中國態度改變 專政、人權、疫情爭議不斷

閱讀時間 10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 中國即將召開中國共產黨第 20 次全國代表大會,習近平可能打破慣例,連任第三任國家主席,未來中國在內政、外交、軍事佈局上,可能會導致衝突風險上升。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 10 年來,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甚至國際關係,皆面臨不同挑戰,從外媒報導數量可看出,各國主要關心的爭議事件,例如南海爭議、中美貿易戰、疫情、香港、新疆議題等,同時報導內容也呈現負面描述居多。
  • 習近年作風漸趨強硬,走向戰狼外交模式,並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其核心思想從中國官媒報導相關政策、特別事件的內容中,透露相關訊息;但在特定事件上的報導內容,外媒與官媒呈現平行時空,觀點相左。
「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中國共產黨黨刊《求是》在 10 月 1 日中國國慶當天,刊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文章,題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強調進行「偉大鬥爭」,顯示習不改一貫的強硬作風。而在即將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 20 次全國代表大會(下稱二十大),習近平可能將打破過去慣例,連任第三任國家主席。外界預測,中國未來在國內管制、國外外交手段,可能都更加強勢。
這個可能連任的國家主席,在國際上有什麼樣的評價?
READr 分析習近平 2012 年上任至今,各國媒體關注中國政策、爭議大事的近 4 萬筆新聞,發現各國對中國的情緒態度轉變,在特定議題上,外媒與官媒也成為平行時空,觀點相左。

外媒對習執政負面印象佔多數 中國面臨國內外壓力高漲

習近平上任以來,行事作風越趨強硬,在許多事件上引起國際關注:包括 2016 年南海爭議,中國積極在南海地區島礁填海造陸,引起周邊國家抗議;2017 年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政策,試圖攏絡其他國家,但卻在近年被指出是讓該國落於「債務陷阱」;2018 年中美貿易戰;2019 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等等。而 2020 年因為 COVID-19 疫情,外媒報導中國數量衝高,更加深了負面情緒。
2917_1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指出,習近平上任後,一改過去中國領導人韜光養晦的方式,積極在南海爭議、一帶一路議題上展露頭角,積極走向國際社會,要讓世界看見中國在經濟、文化、外交上大國強權化。不過,在貿易戰、香港議題、疫情、臺海局勢上,中國採取戰狼式的強烈回應,引起各國態度的改變,尤其導致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惡化。

港媒發最多正面討論中國的報導

進一步分析各國對中國報導的正負面內容,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在香港、新疆人權議題上,對中國負面描述居多;另外,加拿大政府應美國互助要求,逮補中國華為財務官孟晚舟,引起的政治外交事件;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臺也引起各國關注;而正面討論中國的報導,主要由香港媒體發佈,包括慶祝香港回歸、東京奧運中國選手表現等。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則分析,習近平基本路線幾乎沒有改變,一直以穩固權力為核心,後期則採取越來越極端的做法,再加上習爭取連任第三任,必須將自己地位提高至類似毛澤東的政治地位,才有說服力,於是更加強調國內對習的個人崇拜、權力集中。
而這樣的政策走向,反映在習近平對國內外的態度、管制手段。

習使中國環境惡化 卻更強化個人專制能力

林宗弘指出,中國在 2018 年中美貿易戰、2019 年香港反送中運動、2020 年疫情重創,三者交互影響,形成習近平續任的危機,但他卻利用國內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對國內民眾、政敵的壓制能力反而增強,鎮壓潛在的抗爭對象,形成非常弔詭的情況,「明明他使中國整體政治、經濟、國際關係惡化,但他卻更能強化個人專制能力。」
疫情重創世界經濟,中國也無法倖免,而習近平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則被視為更加劇中國國內經濟惡化的主因,連帶影響房地產市場,同時也導致銀行資金短缺的困境。今年 7 月,中國爆出數家銀行的數千儲戶存款遭凍結,無法提領現金,爆發肢體衝突,同時更有民眾指出,想到銀行領錢,「健康碼」卻莫名被標為代表禁足的「紅碼」。
「封死金融風暴惡化的局勢,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可能會去提款的人關在家,經濟危機加深,對習來說,最好手段就是動態清零。」林宗弘指出,中國透過防疫政策防止經濟惡化,但動態清零手段加劇,則讓經濟繼續惡化、國內消費無法提升,形成一個管控加強、經濟惡化的迴圈,「這對經濟成長有害,是非常短視的政策。」

中國宣傳政策轉向 戰狼仇外提升攻擊性

外媒對中國的形象呈現負面報導為主,是否也顯示中國過去的外交宣傳、說好中國故事的政策失敗?
對此,林宗弘認為,2018 年,習近平修憲取消連任限制,之後便碰到貿易戰、香港反送中爭議事件等等,都讓中國受到質疑,「2020 年後,中國宣傳政策逆轉,越來越仇外,反而強調中華民族復興就是要勇於鬥爭,一直拉升鬥爭跟仇外的攻擊性,到現在都是往這方向走。」
即便各國對中國的負面情緒不斷加深,尤其在疫情重創各國後,國內外壓力高漲,但中國顯然並沒有因此改變作風。
2020年,中國宣布驅逐《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等駐京外國記者,根據全球最大的記者組織國際記者聯盟(IFJ)報告,中國使用強制性手段干預外國駐華記者對中國事務的報導,顯現中國在新聞自由上,加大管制力道。
張五岳觀察,相較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經濟發展帶動政治民主、社會開放,政治經濟社會三位一體,習近平主政 10 年來,嘗試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即便國內經濟持續發展,但政治對經濟的掌控也逐漸強化,包括民營大型企業、電商平台等,加強黨管一切、控制一切的作風,甚至用數控控制的方式,加強社會管控。
中國去年發布一項政策,針對「擾亂市場秩序、破壞消費者權益,或是威脅數據安全」的網路公司進行規範,而在這此之前,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已因為違反「反壟斷法」而多次被罰款,當局更進一步限制中國公司在海外上市,中國重拳打壓大型科技公司的力度不斷增加,引發外資不安,中國國內股市數度大跌。
「習近平不像過去領導人認為要學習西方模式,他自認目前這條道路是成功發展模式,相較西方毫不遜色,甚至在疫情防疫政策上,比西方還成功。」張五岳分析,疫情突顯中西方認知的差別,但中國卻認為這套方式更符合中國國情、更具有中國特色。
張五岳進一步指出,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同時並信奉馬克思主義,這樣的信念顯現在習近平外交、經濟、社會的政策上,「所以習這麼重視社會分配、強調共同富裕,甚至更重視實體經濟,而不重視虛擬經濟,中國自認正在摸索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成功道路。」

脫貧是全面勝利還是數據美化? 外媒、官媒看法不一

習近平的中國特色道路,在各國媒體、中國官媒的報導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習近平大力推動的政策之一,就是「脫貧」、「共同富裕」,他更在去年宣稱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中國官媒強調,至今已有 8 億人口脫貧,在新疆、西藏偏遠地區都取得勝利,同時抨擊美國,以新疆的人權議題作為幌子,抹滅中國在新疆脫貧攻堅的努力。
中國脫貧成果也引起各國關注,有些外媒報導讚揚中國努力,「這是中國的故事,從極端貧困開始,現在則是世界第二經濟體。」不過,有些報導則質疑中國「假脫貧」,藉由調低貧窮的標準,以達到脫貧人數目標,甚至忽視「城市貧困」的問題。
2917_4
脫貧成效各界看法不一,張五岳就認為,中國雖然仍有許多民眾收入處在貧困線下,但中國也確實大規模減少貧困人口,「中國不在乎西方怎麼看,他就是認為完成一定進程,往下走就是分配跟發展的問題,包括調整工資、重新分配稅收,弭平不公平的差距線。」
他觀察,中國國內經濟下滑,共同富裕政策可能會扼殺經濟活力、企業投資,因此短期內可能會暫緩,但二十大之後,這議題應該不會改變,「因為共產黨很清楚,西方已開發民主國家的歷程中,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來自貧富不均,所以共同富裕絕對不是口號,絕對是他會雷厲風行的政策。」
不過,林宗弘則分析,習近平的脫貧政策其實越來越狹窄,從最初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扶貧」、「脫貧攻堅」,目標一年年縮小,甚至 2019 年,僅著重在「三區三州」極端貧困村全面脫貧,「他一直把要實現的目標窄化,最後就說我做完了,整個過程就是雷聲大、雨點小,宣傳口徑不斷變動。」
中國下一步的共同富裕政策,林宗弘認為,在中國經濟不斷下滑的狀態,政府可能連公務員薪水都發不出來,現在講共同富裕就是要有錢人把錢拿出來,目標早已變調。共同富裕的核心關鍵就是收稅,成為政府財政赤字融通的手段,「他就是要增加稅收,補財政赤字,講共同富裕,跟讓大家都有錢,已經是完全兩回事。」
與脫貧政策相互呼應,中國也積極進行反貪腐政策,要改變過往共產黨貪腐印象,中國官媒就強調,習近平從嚴治黨、深化改革,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
不過,同樣的反貪政策,在外媒上,則有更多不同的討論,像是中國懲罰上百萬公職人員、調查上百名高官,遭外界質疑是習近平為了整肅異己、進行內鬥的手段,其中包括國際刑警組織前主席、中國公安部前副部長孟宏偉失蹤,最後中國發聲明其是因為涉貪被捕,引起諸多猜測。
2917_2
對此,張五岳指出,反貪腐是專政政權取得民眾認可,很重要的一個手段,中國歷任領導人都強調反貪腐,但是從來沒有一個領導人力度跟效度上,像習近平如此強烈。連軍方都因為反貪腐受到整肅,這對爭取民心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是維護了共產黨執政的正當性。
不過,他表示,反貪也確實是習近平整肅異己的重要手段,如果你貪腐又跟中央對抗,那一定是被優先懲處,習近平也藉此穩固勢力。
除了國內重要政策受到關注,中國在中美貿易戰及香港人權議題上,也引起各界關注。中國官媒強調,中美議題上,美國打「香港牌」、「新疆牌」,作為打壓中國的理由,甚至合理化取消對香港貿易優惠待遇,官媒更批評美國霸凌主義。
而在外媒討論上,則更關注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國家貿易戰中,是否影響到其他國家經濟,同時,貿易戰也讓外商轉向投資越南、印尼等國,這些國家反而成為受惠的一方。
2917_3
2917_5
對於香港議題,林宗弘認為,未來中國可能加速香港內地化,加強網路管制、清洗教育部門,仇外態度將投射到愛國主義教育裡,因此香港局勢惡化的趨勢不會改變。

習近平強調「偉大鬥爭」 未來國際問題可能加劇衝突

中國即將召開二十大,除了習近平極可能接任第三任領導人的預測,外界也關注習近平是否有意培養下一代接班人。張五岳指出,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書記跟常務書記,這是培養接班人的唯一位置,再加上習近平是 1950 年代出生的人,其接班人應該要 1960 年代後,他預測,「如果有一個人,60 年後出任中央書記跟常務書記,明年又兼任國家副主席,2025 年又兼任軍委副主席,代表習有可能 2027 年交棒。」
「不過,二十大之後,仍然是習近平全面執政、貫徹習思想的時代。」張五岳指出,習時代的問題,權力定於一尊,黨內欠缺監督、制衡機制,同時經濟發展又不斷下滑,長期被壓抑下的社會不公不義容易浮現,過度強調民主主義帶來的負面效應等等,都讓中國內部的政治、社會問題面臨挑戰。
習近平國慶日再度重申「偉大鬥爭」,預示對內外態度都更加強勢,林宗弘分析,習近平對話的主體並未指明是內鬥還是外鬥,「他就是在威嚇,沒有講清楚要鬥誰,讓你人人自危,誰搞我、我就鬥誰,整個是獨裁統治的邏輯,凡是反抗皇上的就鬥啊!」
林宗弘進一步指出,過往毛澤東的行為模式,許多對外武裝衝突,實質是為了內部清洗,而當習近平延續毛的模式,不管在對日關係、對臺衝突、南海爭議上,都可能是他用來轉移視線,同時進行內部清洗的重要工具,在未來可能會被具體實施,對外衝突風險可能不斷上升。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引用資料

1. 參考路透社新聞研究所之各國媒體清單,以 Crowdtangle 抓取該媒體 2014/01/01 至 2022/09/13 之間,在 Facebook 上有提到「中國」的報導
2. 以 Crowdtangle 抓取中國官媒人民日報 2014/01/01 至 2022/09/13 之間,在 Facebook 上有提到「中國」的報導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