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讀 + 數據】中國靠大撒幣招商?3 臺企 10 年領破百億補助

【讀 + 數據】中國靠大撒幣招商?3 臺企 10 年領破百億補助

閱讀時間 2 分鐘

武漢肺炎疫情、美國總統大選持續影響全球政經走勢,不過根據國際專業諮詢機構「普華永道」(PwC)最新報告《2050 年的世界》(The World in 2050)指出,2050 年的前 10 大經濟體排名,美國將會從第 2 名滑落至第 3,中國則是持續保持第 1 位。
自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積極發動貿易戰,擺脫供應鏈仰賴中國市場的現狀,使得中美兩大強國持續演變成競爭、角力關係,其中,與中國經貿連結密切的臺灣企業,未來受到的影響恐將遠高於各國。

臺灣企業入圍中國500強企業

根據中國今年最新發布的《2019 年中國對外貿易 500 強企業排名》,其中前 5 名企業,臺灣企業(下簡稱臺企)就包辦了 2 名,分別是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與「深圳富士康公司」。
中國各省份為了招商引資,祭出諸多補助政策,以吸引大型企業的進駐,尤其自 1990 年代開始,中國最主要吸引的華資便是香港、臺灣。
以 READr 去年底推出「錢進來,人出去,中國讓你發大財?解密臺商領取的中國補助款」報導,調查中、港上市的臺灣企業,從上千份財報中發現,共有 42 間臺企獲得中國補助款。其中,領取中國補助款之最的 3 家臺企,分別是「旺旺」、「鴻海集團」,與「頂新集團」旗下的「康師傅」。
根據新京報 2016 年的報導指出,獲得最多的補助款便是製造業。地方政府直接向企業「包紅包」,便是期望能引進三大寶——就業、稅收、上下游產業鏈

各國政府給企業補助款的原因 補助款帶有政治意味

不只中國,世界各國為了招商,政府給予補助款其實相當常見,主要離不開政府策略性發展的考量;二來是維持就業、國際競爭力,第三,則是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
不過,中國補助款如何發放、使用去向始終不透明,尤其臺灣人到中國投資,恐怕不單純只是經濟考量,學者分析,這背後有「以經促統」意味。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沈秀華分析指出:「最近因為中美貿易戰,臺資的政治意涵變得愈來愈強。」
值得留意的是,早在 2017 年,鴻海宣布赴往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設廠,根據協議,鴻海必須在 2019 年底前投資 33 億美元、創造 2080 個全職職位,以換取數百萬美元的租稅優惠;然而,本月 12 日,威斯康辛州經濟發展公司(WEDC)審查發現,鴻海僅只投資約 3 億美元,且員工數竟少於最低要求的 520 名,因此鴻海申請的租稅抵減,遭到威州政府的拒絕。
再加上,近兩年來中、美關係惡化的情形下,在中國發展的臺灣企業,未來恐怕將得面臨市場重心抉擇的困難。
近期中天面臨換照爭議,旺旺(中國)拿這麼多中國補助款,是否代表中天背後有中國資金補助?
NCC 主委陳耀祥曾在 10 月 7 日交通委員會備詢時回應:「旺旺控股沒有補助中天的問題,(旺旺控股)是補助在中國的事業,有沒有可能因此影響新聞專業,目前正調查中。」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