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武漢肺炎】每日少 38 萬人次搭乘  3 個角度看疫情如何衝擊北捷運量

【武漢肺炎】每日少 38 萬人次搭乘 3 個角度看疫情如何衝擊北捷運量

閱讀時間 8 分鐘

國內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降溫,截至 5 月 1 日,一度連續 6 天沒有新增病例,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樂得在記者會上端出大西瓜,「象徵 6 天零確診。」然而在 1 個多月前,臺灣才因為留學生、海外人士大批返國而出現一波境外移入潮:從 3 月 17 日開始算起的兩週內,就有 12 天的確診人數超過兩位數,指揮官陳時中特別向企業喊話,啟動異地上班的規劃,並勸告民眾「能不出門就盡量待在家裡」。
國內短時間確診數暴增、外國人士也因為限制入境,來臺人數大減,加上政府呼籲盡量待在家裡,作為臺北大眾運輸的主力之一,臺北捷運系統的使用量在疫情期間,是否因此出現減少的趨勢?READr 比較捷運近年的 3 月運量資料,發現和過去 5 年相比,今年 3 月的搭乘人次大幅降低,人潮只有 5 年平均的 81%;觀察各站點的進出站人數變化,通勤時段人潮減幅有限,非通勤時段與假日的進出站人數卻明顯減少,可見原本搭捷運上下班的民眾大多未改乘其他的運輸工具,但除了通勤以外的時間,能不搭捷運就盡量不搭。


觀察重點 1 :3 月運量銳減 疫情對民眾交通行為影響大

今年 3 月運量之所以銳減,原因可能跟臺灣迎來主要來自歐美國家返臺的境外移入感染潮有關,不但 18 日確診數達百例,接下來的兩週幾乎日增逾 10 人,至月底已暴增至 322 例。相較之下,和過去 5 年同期相比,1 月和 2 月的運量並未有明顯變化,和國內的疫情發展相互對照,發現自 1 月 21 日出現首起個案開始,至 2 月底的總確診數共 39 人,每天平均增加 1 名患者,並未如同時期的中國、韓國一樣,發生大規模的群聚感染,是民眾的捷運使用行為未有明顯改變的原因。
3 月確診人數大幅增加,讓臺北捷運公司決定,4 月 11 日起微調淡水信義線、板南線、松山新店線及中和新蘆線等 4 條路線的假日班距,最久要等 9 分鐘。北捷公司表示,3 月假日平均日運量約 120.5 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減少約 70 萬,目前恢復原本班距的時間仍未定。
美國蘋果公司 4 月中旬時公布全球 63 個國家、地區的移動趨勢數據,記錄全球在疫情影響下的交通流量變化,以 1 月 13 日的交通流量為基準線,臺灣 5 月 4 日的大眾運輸流量降低了 46%,可見疫情雖見緩和趨勢,但民眾仍減少搭乘捷運和公車系統。
圖/翻攝 APPLE 移動趨勢報告

觀察重點 2 :進出站人數跌幅最大前 10 名 觀光景點過半

捷運運量整體下降,其中哪些站最受衝擊?從 3 月各站別的進出站人次統計中發現,前 10 名人次減幅最大的車站,超過一半是觀光景點和交通要衝,例如動物園站、臺北 101/ 世貿站 、西門站、臺北車站和松山機場站等,和去年的進出站人次數相比,跌幅都超過 3 成。
資料來源:臺北市資料大平台
動物園站在過去 4 年的 3 月,進出站平均人次約 50 萬,今年僅剩不到一半。臺北 101/世貿站鄰近熱門景點「101 購物中心」,2016 至 2019 年 3 月平均進出站人次是 196 萬,今年 3 月只剩 121 萬,百貨賣場受到不小衝擊,「101 購物中心」4 月初就率先宣布縮短營業時間,這也是信義區首間更改營業時間的百貨公司。
由於武漢肺炎首波爆發區域多在亞洲國家,以兩岸和日韓航線為主的松山機場,受國內邊境管制措施影響,包括 2 月 6 日全面禁止中國人入境,2 月的出入境旅客人次只有 21 萬人,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3 月 19 日所有非臺灣籍旅客均限制入境,更讓機場的營運雪上加霜,整個 3 月只剩去年同期的 4 分之 1 。松山機場業績慘淡,連帶影響捷運站的使用率,捷運松山機場站 2016 至 2019 年 3 月進出站平均近 34 萬人次,今年只剩不到 6 成。

無懼疫情 這兩站進出站人數逆勢成長

疫情嚴峻之時,多數捷運站營運度小月,但仍有少數車站搭乘人數逆勢上揚,或是減幅極小,爬梳 3 月各站別的人次統計,108 個車站中(註:環狀線今年 1 月底正式營運,無去年統計,故本次並未計入)只有兩站的進出站人次數增加,另外人數跌幅較小的車站,多是民眾通勤或居住的熱點。
資料來源: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進出站人次數不減反增的第一站是小碧潭站,過去 4 年,該站在北捷系統幾乎敬陪末座,僅多於萬芳社區站,3 月的平均使用量是 14 萬 8 千多人次,今年卻增加近 5 成。觀察 3 月的進出站變化,發現 6 日的人數一飛沖天,隔天甚至超過 11000 人次,是去年同期的近 3 倍,經查那一天是購物商場「京站小碧潭」的正式開幕日,推測是人潮爆增的主因。
京站進駐之後,不僅假日人潮增加,連平日的進出站平均人數,也是去年 3 月的 1.3 倍;不過在臺灣爆發境外移入感染潮之後,進出小碧潭站的人次大幅降低,可見民眾仍擔心室內空間的群聚感染。
資料來源:臺北市資料大平台
另外一個搭乘人數出現增幅的車站是頭前庄站,2016 至 2019 年的 3 月平均是 29 萬 6 千多人次,今年則略增 9%,1 月底捷運環狀線正式營運,頭前庄站是中和新蘆線與環狀線的交會站,推測是人潮增加的主因。

觀察重點 3 :通勤時段減幅有限 多數民眾仍搭捷運上下班

3 月中旬至月底,臺灣確診數在短短兩週內增加 222 例,坊間一時人心惶惶,不僅超商、量販店掀搶購民生物資潮,地方政府和企業也開始規劃居家上班的措施,讓民眾盡可能待在家裡,減少在外感染的風險。但上班族是否因此減少搭乘捷運通勤的次數?
從 3 月各站別每時分的進出站人次統計中發現,民眾不管是從「上班出站、下班進站同一站」的工作所在地,還是「上班進站、下班出站同一站」的居住地,兩者的通勤時段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出站人次雖有減少,但降幅都小於非通勤時段和假日。(註:通勤時段是週一至五早上 7 至 9 點,與下午 5 至 7 點,共兩個時段)
資料來源:臺北市資料大平臺
上面兩張圖是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 3 月進出站人次減幅前 10 大的通勤車站,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車站在非通勤時段所減少的人次數比例,都比通勤時段還要大,這意味著原本就以捷運為通勤運輸工具的上班族,就算面對嚴峻的疫情,大多仍搭乘捷運上下班,但若是在通勤以外的時間或假日,民眾還是盡量避免乘坐捷運。
4 月的清明假期結束後,指揮中心明確呼籲「連假出遊的民眾,盡可能與公司協調在家辦公,非必要勿到辦公處所」,不少高科技公司諸如趨勢科技、思科臺灣,則從 2 月初就開始啟動在家工作,算是「超前部署」。
不過,居家辦公能否順利,還是得視產業特性和企業文化而定,金融業部分從業人員,例如證券商接單的營業員,須顧及金融監理和資訊安全,證期局就建議先以公司提供另一場所的「異地辦公」為優先。另外富邦金控、南山人壽等金融業者實施居家工作,期限也先暫定兩週。
而在疫情期間,也並非所有通勤車站的搭乘人數都減少,像是紅樹林站、木柵站、頂埔站、南京復興站等車站,通勤時段的進出站人次數皆有微幅增加,可能和其周遭產業型態,或是該站附近居民所從事的工作類型有關。
以頂埔站為例,早上 7 至 9 點出站的人次,較去年 3 月增加 41%;如果逐月觀察,會發現從去年 10 月至今年 3 月,除了過年之外,每個月早上通勤時段的出站人次數,增幅就超過 1 成。該站鄰近土城工業區和頂埔科技園區,周邊產業以金屬、機械及電子零件為主,硬體設備都在公司,員工不容易居家辦公,可能是其通勤時段進出站人數不減反增的原因。
另外像是紅樹林站,早上 7 至 9 點進站的人次,較去年 3 月增加 16%,該站是淡海輕軌、臺北捷運的交會站,淡海輕軌 2018 年底開始營運,路線連結淡海新市鎮,推測紅樹林站因此成為當地居民前往臺北上班的通勤站點。
Google 3 月底釋出社區移動報告,從 2 月 6 日開始統計全球 131 個國家和地區用戶的位置數據,臺灣用戶的大眾運輸工具使用率減少 24%,但工作場所造訪率只減少了 1%,待在家的次數則增加了 4%,和捷運每時分進出站人次變化的結果不謀而合:即使指揮中心 3 月初即發佈企業防疫指引,但該指引比較像是協助企業擬定整體性的防疫營運計畫,大部分上班族仍須進公司。
經過兩波境外移入感染潮以及多起群聚感染,臺灣的疫情暫時趨緩,民眾慢慢回歸正常生活,不久前的勞動節連假,部分旅遊景點和商場才漸漸湧現人潮,陳時中表示,現階段會以「防疫新生活」的指引為方向,一旦各部會和地方政府達成共識,現有的管制就會陸續解禁。不過,日前發生敦睦艦隊群聚感染之前,國內也曾連續兩天零確診,殷鑑不遠,面對疫情難料的武漢肺炎,臺灣仍須繃緊神經。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