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海海人生】善用海外經驗  回臺找到風格「比美國更美式」的職場

【海海人生】善用海外經驗 回臺找到風格「比美國更美式」的職場

閱讀時間 2 分鐘

  • 蔡裕杰
  • 地點:美國德州、美國波士頓
「那時候的工作沒有很喜歡,覺得在國外一陣子了,很多朋友、親戚都看不到,有一些長輩身體開始有狀況,我想要趁年輕,還能夠多跟他們相處的時候多跟他們相處。」現年 29 歲的蔡裕杰在美國求學、工作 5 年,目前在臺中從事國際運動品牌的供應鏈管理。
蔡裕杰大學畢業後,先去澳洲打工度假一年半, 之後申請上德州的學校,2015 年取得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碩士學位後,在德州歷經 3 份工作,2018 年開始,他隻身飛往東岸波士頓展開新工作,每天過著「生活只有工作,下班不知道要找誰」的孤單生活,同年 11 月,他賣掉車子、辭掉工作回臺灣。
undefined
家人支持他回臺灣,但許多在臺灣工作的朋友勸他不要回來,因為臺灣的工作環境「不太好」。當時他抽到英國的打工度假簽證,也拿到在美國紐約的工作機會,但行事以感覺為重的他回憶:「覺得在美國的工作告一段落,就想回來。不知道為什麼,就跟著感覺走。」
他在臺灣花了 3 個多月時間才找到符合自己期待的工作。在求職時,臺灣老闆開出他認為過低的薪水、要求過高的工時、年假和福利都比美國少一半以上,種種原因讓蔡裕杰一度感
undefined
「臺灣公司能談薪資的幅度很少,但在美國,員工能跟老闆談薪水的幅度是很大的,公司是能力導向,會根據你的能力去評估,不會怕年輕人做到比較高的位置,但臺灣比較經驗導向,認為你在職場越久你越有價值,比較不看你的實力。」蔡裕杰觀察。
他覺得自己算是幸運,在美國這個供應鏈大國有過相關工作經驗,熟悉和美國人溝通的方式,以及跨文化溝通裡的「眉眉角角」,讓他找到一份位在臺灣、但氛圍「比美國還美式」的工作,負責與美國總部、臺灣廠商、臺灣廠商的東南亞供應商溝通。由於是國際部門,他工作時用的是英語,同事是外國人比例也頗高,因此沒有「無法適應臺灣職場」的問題。
雖然工作堪稱順利,重回臺灣的生活仍需要磨合。在美國的生活像戴上眼鏡看新事物,漸漸習慣了以後,回臺灣反而不適應。讓他感到困擾的主要是人際互動,「美國人表達比較直接,我為了融入,花了 5 年轉成美式思維,但回臺灣發現很多人對很多事都不好意思講。」加上過慣了美國的生活步調,「覺得在臺灣每天生活都很緊湊,好像每天都把很多事情塞在一天完成。」
在臺中的生活漸漸上軌道後,蔡裕杰開始學習日文,希望有機會能到日本工作。由於「冒險型」是他給自己個性的定義,他不排斥未來再度出國,「不是因為臺灣不好,對我來說,是對不同文化的嚮往的拉力大於推力」。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