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武漢肺炎】臺灣觀光業的生與死

【武漢肺炎】臺灣觀光業的生與死

閱讀時間 13 分鐘

當臺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確診人數來到 215 例,全球確診人數突破 36萬、還有超過 1 萬人死亡的這天(3 月 24 日),行政院宣佈加碼 400 億紓困,總計要投入 1000 億幫助企業與民眾度過疫情寒冬。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在記者會上說:「觀光旅宿、遊樂、航空業是受傷的蛋黃區 ,因為疫情第一波中斷的就是人流。」有業者形容現在的狀況宛如「冰河期」、「比 SARS 當時還慘」。READr 帶你從四大指標數據來看,觀光業在疫情中面臨的衝擊,以及政府打算如何幫助業者。

指標數據一:邊境管制擋住病毒也擋了人潮

臺灣透過嚴守國門抗疫,旅遊管制的「成效」可說是立竿見影。擔任指揮中心副指揮官的內政部次長陳宗彥在 3 月18 日記者會上表示, 3 月份入境臺灣人數驟減,「每天從 6000 (人)多降到 5000 ,到昨天,不到 3000。在人流上,我們一旦採取居家檢疫 14 天後,人流就快速地降低。」
2020 年 2-3 月臺灣入出境人數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20 年 2 月到 3 月 18 日,臺灣的入出境人數和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 6 成。若單看 3 月,減少幅度更是超過 8 成。
更別提統計截止的當日,臺灣又加嚴了邊境管制:3 月 18 日,政府要求所有入境者皆須居家檢疫 14 天;交通部觀光局也在同一日暫停旅行社出團至國外,也禁止旅行社接待國外來臺旅客;2 天後,全世界的旅遊疫情建議都提升至「第三級」,等同於非必要不出國的禁令。
具有 20 年資歷的資深中國團領隊陳小姐 3 月初受訪時說,她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團費抽成和小費,從 2 月開始「完全沒有收入」,這樣的情形還預計會持續到 4 月。她回憶 ,2003 年 7 月 SARS 疫情平息後,去中國旅遊的人還是非常少,因為怕疫情未根除,當時有旅行社開出「廣西團 8 天、機票住宿全包 8000 元」的行程,連旅遊同業都不敢去,2004 年也是慘澹經營,直到 2005 年臺灣人對中國旅遊的熱度才逐漸恢復。
吉光旅遊總經理林瑞昌說,今年 3、4 月本來約有 30 團的日韓賞櫻團,現在全部歸零。原本還寄望歐美、非洲等單價高的長程線能多少撐起旅行社的收入,但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3 月 12 日宣佈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以義大利為首的歐洲疫情加劇,指揮中心陸續提升歐洲各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在 3 月 20 日更一口氣將全球都列為第三級警告,「本來是寒冬,現在可以說是冰河期了。」林瑞昌感嘆。

指標數據二:旅行社營收衝擊上看億元

首當其衝的正是旅遊業。從臺灣 5 家最大的上市上櫃旅行社營收資料可以明顯看出,2020 年 1、2 月的每月營收,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減少了很多。其中龍頭業者雄獅旅行社曾在 3 月 18 日發表聲明,受疫情影響,營收預估 1 月至 4 月會減少新台幣 53 億元,這將近是雄獅去年總營收的五分之一。雄獅更宣佈全體董事和董事長將不領取 2019 年薪水,高階主管減薪的「高階主管自主自救計畫」也在 3 月啟動,希望能穩定員工與投資人的信心。
臺灣上市上櫃旅行社 2020 年初營收
根據立法院 2 月 25 日三讀通過的行政院《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以下簡稱「特別條例」),總預算 600 億,當中六成用來紓困振興 ,三成用來防治疫情。從預算分配能看出政府的紓困重點:救經濟、拼防疫、穩住觀光運輸業,單項紓困方案額度最大的是經濟部超過 134 億的「辦理受疫情影響企業貸款融資保證、利息補貼及融資診斷」。
特別條例 600 億款項分配
行政院發言人 Kolas Yotaka 在 3 月 24 日表示,政府的「超前部署」不只體現在公衛和醫療防疫,「也必須預防武漢肺炎對臺灣經濟的進一步傷害」。因此行政院推出包括延緩繳稅、融資貸款及勞工薪資補助等等的 400 億加碼,預計最快在一週內提出相關內容。 
而面對衝擊的第一線旅遊業者以及相關的餐飲業、觀光業、運輸業者,交通部長林佳龍在 3 月 20 日表示,因應疫情對觀光、運輸產業的衝擊持續擴大,擬提出「紓困 2.0 方案」,加碼籌措 100 億。原本的紓困計畫是讓業者申報後核銷發放,2.0 則是「急救」。
不只一家業者受訪時表示,旅行社目前最大的開支是員工薪水。對此,林佳龍就在 3 月 24 日另外推出「艱困企業薪資補助方案」,業績衰退達 5 成以上且沒有讓員工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的企業,政府將有條件補助該企業員工的薪資,補助期間 3 個月。業者的房租水電開銷,在加碼方案中,會直接依規模發錢補貼。旅館業者以及合法民宿,也比照旅行社模式辦理。

指標數據三:疫擊航班,中國首當其衝

武漢肺炎對旅遊業的衝擊從 1 月 23 日小年夜中國武漢封城就開始擴大,根據 READr 先前的報導,從武漢宣布封城到 2 月 12 日這段期間,以桃園機場起降航班的數據來看,從中國飛抵臺灣的班機,班次減少了 8 成。
自 1 月 25 日開始,觀光局宣布暫停臺灣人到中國的出境旅遊,並且要求當時在臺灣的中國旅遊團於 1 月底前全數離境。2 月 11 日起,暫停中國、香港、澳門的居民和學生來臺,是第一波對疫情嚴峻地區的旅遊管制。
專門做臺灣團客赴中國旅遊的小型旅行社老闆張世昌(化名)在 3 月初受訪時說,今年到 4 月的團全部取消,上百人行程到受影響。他以 1 月底取消的中國團為例,一個名額損失約 4000 元新臺幣,一團至少 16 人,而且在中國當地的旅館和遊覽車訂金,如果當地業者不接受延後出團,也只能認賠虧損。
張世昌的公司位在南臺灣某小鎮,員工只有 3 人,「我們很小的公司,一個月固定開支就 7 萬,現在每個月就是 7 萬在虧。」目前員工都在處理顧客退費、申請政府紓困補助的事。曾挺過 SARS 的張世昌說,最快也要下半年才會有團去中國,最樂觀是 9 月開始,但他還是不敢先將旅行社關起來減少虧損,「因為說不定疫情突然就沒了,只能咬牙苦撐。」
雖然「陸客不來」在蔡英文政府上任之後時常出現在媒體版面,陸客人數從 2015 年的最高峰 418 萬多人,降至去年的 271 萬多人,但中國仍是臺灣外籍觀光客的最大來源,佔了總旅客數將近四分之一,因此陸客團減少,是武漢肺炎疫情對臺灣觀光業的重要打擊。
若試估算因陸客減少人數帶來的衝擊,根據立委洪申翰辦公室提供資料,陸客平均停留一週,每人每日消費金額在新台幣 5500 至 8000 元左右。
今年 1 月來臺陸客較去年同期減少了 14 萬人次,以每人每日消費 6000 元推估,光是今年 1 月觀光業在陸客收入上,約減少 61.7 億新臺幣,幾乎等於臺灣五大上市上櫃旅行社 2020 年 1 月營收總額的兩倍。加上邊境管制,導致今年 2 月至 4 月底,都不會有陸客來臺觀光,臺灣旅遊業在今年春天只能「冬眠」。

中國疫波未平,世界疫波又起

不只中國,與中國往來密切的東亞、東南亞國家陸續出現疫情,「災情」也蔓延至其他路線的旅行社。
根據立委洪申翰辦公室提供資料,觀光局統計,疫情期間 2 月至 3 月臺灣六大綜合旅行社團體旅遊出團至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的團數,比去年同期減少 8 成。
桃園機場出入境航班資料顯示, 2 月第一週與 3 月第一週相比,減少最多的將近 9 成。其中減少最多的前幾名為韓國、中國、香港、澳門、菲律賓、越南,對比去年的旅客來臺狀況,臺灣有 80% 的國際觀光客,就是來自於這些航班受疫情影響最大的國家或地區。
有業者透露, 2003 年 3 月至 6 月是 SARS 衝擊最大的時候,但當時日韓疫情輕微,2 萬元有找的日韓團報名情況仍踴躍,峇⾥島 9999 元促銷團到也都有近 9 成的報名率,旅行社靠東北亞、熱帶島嶼、歐美線旅遊,仍能有收入;但這次武漢肺炎全球拉警報,國際旅遊全軍覆沒,疫情何時才「到底」?沒有人說得準。
臺灣新創旅遊平臺「旅遊咖」行銷團隊受訪時表示,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不會只在第一、第二季,如果 7 月要出團的話,3、4月差不多就要訂機票飯店。對比 7 月應該要上架讓消費者瀏覽選購的團數,去年有 1 萬 5 千團,今年只有 5 千團,少了三倍,第四季的出團也很難樂觀看待。

指標數據四:沒有遊客,觀光收入損失慘重

根據觀光局統計,臺灣人出國旅遊的人數逐年上升。從 2000 年以來,只有 2003 年SARS 疫情使得出國人數明顯下跌。出國觀光可說是越來越熱門。
出境旅遊為臺灣旅行社帶來營收,而「外國人來臺灣消費」的入境旅遊更是臺灣觀光產業的命脈。臺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志健表示,這波疫情不只旅行社受衝擊,遊覽車業者、觀光風景遊樂區、民宿旅館⋯⋯等國內觀光業者更是叫苦連天。
從臺灣中央銀行的國際收支數據可以看到,外國人來臺、台灣人出國的消費都呈現增長,其中 2008 年開放陸客團體來臺觀光、2014 年逐步放寬重點城市陸客來臺自由行,挹注了不少旅行收入。
2016 年蔡英文上台後,兩岸交流熱度降低,政府轉而向新南向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等) 的觀光客熱情招手。臺灣外籍觀光客人數連續五年超過千萬人次,2019 年 12 月中旬的累積來臺人次已達 1111 萬,再創歷史新高。
如果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都沒有外國觀光客來臺,對比去年同期,觀光業因為「沒有外國人來」損失將高達 2282 億新臺幣,超過 2018 年全年觀光外匯收入的一半。

紓困方案「先救急」

觀光旅遊業者生計受到影響,受中國疫情影響的旅行社的補助方案已在 2 月啟動,交通部第一階段的 12 億元分別用於「旅行業接待大陸旅行團提前離境補助措施」、「旅行業停止出入團補助」、「入境旅行社紓困補助」三項專案。
補助旅行社在陸客團提前離臺方案已在 2 月底結束申請,根據立委洪申翰辦公室提供資料,總共有 24 家旅行社、58 團次提出申請。
根據觀光局每月統計資料, 2020 年 3 月接待陸客團旅行社數量有 405 家,有 20 家於 3 月申請廢止接待資格,2 家申請停業,往年每月這類旅行社家數的變動都在 5 家以內,顯示陸客團旅行社營運確實受到影響。但由於這類旅行社只佔全臺旅行社的一成左右,許多業者仍等著紓困方案落實。
小旅行社業者張世昌表示,政府的紓困大概可以補 4 成因取消出團造成的損失。也有在經營國內旅遊的他認為,2019 年觀光局的「擴大秋冬國民旅遊」方案成效很好,他說:「幫助很大,國內旅遊成長很多,現在的客戶都要便宜而已,離島團都爆滿。」
吳志健則表示,希望特別條例的補助能夠更直接、更有感,希望政府能減免今年 5 月報稅時要繳交的 2019 年營利事業所得稅,讓旅行社保持金流。
flights-2

觸不到的補助對象:政府思維「太傳統」?

交通部目前投入 44 億元在 6 大項觀光產業紓困方案上,以補助虧損、協助融資貸款及利息補貼、人才升級培訓為主,主要以「旅行社」為補助對象;但也有業者認為,政府以「團客不來所以旅行社虧損」的思維來制定補助方案,會遺漏一些「走得更前面」的業者。
臺灣本土最大的訂房平台 AsiaYo 執行長鄭兆剛表示,臺灣國內旅遊,臺灣遊客、日韓遊客都以自由行佔大宗,但政策都是補貼團客和旅館業者本身,也是旅遊業一員的平臺業者難以受惠。鄭兆剛舉近年推動的國內旅遊補助為例,直到去年,政府才讓在平臺訂房的訂單也享有優惠,而且平臺業者能申請到的補助金額比傳統旅宿、旅行社都少很多。
政府預計在疫情平緩後,撥款 20 億抵用券振興觀光,擬用於餐飲、夜市、商圈與藝文領域。對於旅宿、旅行社業者更進一步的振興方案,由於「紓困」當頭,具體施行方案還未出爐。但由於之前的秋冬旅遊補助優惠方案多針對團客旅行社,鄭兆剛建議,若之後要推振興方案,應該將重點放在自由行的補助,因為不只是國人自由行人數上升,來臺觀光的自由行外籍人士也在增加。傳統的團客旅行社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觀光需求,因應新觀光型態而生的業者,政府也應該給予關心和幫助。

立委:災情盤點要更即時

圖為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攝影 / 楊子磊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 3 月 24 日行政院記者會前受訪時說,政府紓困的力道必須加大,目前 44 億的觀光產業紓困「看起來恐怕是杯水車薪」,宜先將振興的資金用來紓困。因為據他了解,一些業者反應「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振興那時候」。
邱顯智表示,有業者向他提到,希望紓困能從「減稅」方面著力。第一波 600 億的《特別預算》中,沒有部分業者期望的「減免 2019 年營利事業所得稅」的部分。邱顯智指出,財政部目前推出的方案是「緩徵」,因為「減稅」會牽涉到國家財政根本的稅基問題。
目前財政部已經開放讓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出延後繳稅申請。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也提出兩項疑慮:現行的申報流程可能讓企業擔心會因此留下不好的信用記錄、一些企業認為申報流程太過繁瑣。王婉諭呼籲政府推出更積極的緩徵措施,並針對特別需要幫助的產業擴大辦理。邱顯智認為,政府對業者災情的盤點要更即時,紓困方案能隨著疫情做滾動式調整。

危機也可能是轉機?

SARS 疫情期間,部分旅行社開始開發線上介面,讓顧客不出門也可以線上看行程,疫情過後,網路旅行社如易遊網,生意竄升,一些撐不過疫情衝擊的傳統旅行社關閉,迎來一波重整。這次武漢肺炎疫情未知何時平息,林瑞昌認為,這也許是下一個轉型的契機,傳統旅行社可以從代訂交通票、代訂房間為主的業務,轉移到客製行程規劃等加值服務,員工培訓、組織重整也都是「冬眠期間」可以著手的事。王婉諭也在 3 月 24 日提到「危機即是轉機」,認為此時政府應以積極、有節奏的步調推動觀光旅遊業的數位轉型。
林瑞昌表示,目前吉光旅遊多鼓勵行程被取消的客戶保留訂金,形同延後出團,也算是旅行社先保有現金的救命方法,目前只能撐過這波,期待疫情結束後的復甦,「櫻花看不成了,就看楓葉吧!」
2020 臺灣因應武漢肺炎邊境管制大事紀

如果你關心這個議題

  • 分享這篇文章,並關注 READr 關於武漢肺炎的更多報導
  • 疫情期間停止非必要出國旅遊行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將全世界列為第三級旅遊疫情建議地區,民眾應避免必要旅遊,目前臺灣的確診病例大部分也都來自境外。指揮中心多次呼籲,在疫情減緩前,民眾要忍耐,避免將境外病毒帶回臺灣。
  • 與旅行社、旅館業者商談退費保持理性,共體時艱
旅遊咖表示,臺灣的旅行社向國外航空公司、國外旅宿業者接洽時,在跨國疫情嚴重程度與退費標準上,可能產生歧義,希望民眾能諒解。
  • 行程被取消,可選擇保留訂金延後出團,形同幫旅行社「留點救命錢」
吉光旅遊林瑞昌表示,多半會建議旅客保留訂金,待疫情平息再選擇其他想去的團。這段時間的訂金,旅行社可以當作負擔營運之用。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