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做政治獻金專題的時候,有留下跟台灣企業集團相關的內參資料。我先把有在中國做生意的臺灣企業先列出來,以此為基準建置「總共要查哪些公司」的清單(後來隨著查找的進度推進,這個基準換了好幾次,詳見下面幾點)。
然後因為與同事協作,新增了可以寫名字的欄位、以及「狀態」欄位可以隨時確認這一筆資料到底完成沒,避免重工;上市年份是因為有些公司很晚才上市,資料不一定能追溯到 2006 年;以及每家企業使用的幣別不一,甚至不同年份會有不同的幣別,新增了「幣別」欄位;還有股票代號和上市地點等方便尋找財報資料的線索。
接著就是對照資料初探的時候先存下來的幾份年報,思考如何「系統性地」搜尋。如,雖然每一家公司記載補助的項目不太一樣,但同公司通常會以同樣的標準建置,所以「記載欄位」方便搜尋的人可以快速地找到每一年的年報裡補助款的位置。
備註欄位,是後來在搜尋的過程中發現每家公司對「補助款」的定義不一,想著應該對外稿作者有幫助,就將年報裡的資訊複製出來。
年報網址,則是怕資料有問題的時候可以隨時找到原始檔,對於協作很重要;或是要再擴充資料的年份時(一開始只有找 2012~2018,後來才追回到 2005 年)可以馬上找到財報在哪裡,但後來我們找到有系統性收錄年報的網站,網址欄位就不是那麼重要了(詳見第 2 點)。
當然,隨著這份清單的內容愈來愈完整,也會發現有很多當初建清單的時候沒有想到的內容,或是因應新的需求需要新的資料,如行業別、總經理姓名、董事長姓名等等,是後來新增的欄位。
我只能抱著「既然上市公司一定要公開財報,那應該就會有地方給股民看吧」的念頭,開始尋找這個入口。還跑去問了香港的財經記者朋友跟公司的財務中心,但我想應該很少人會像我們有這種瘋狂的念頭⋯⋯
花了很多時間終於找到(一開始是用 google 大神),直接在這裡分享管道給有同樣需求的人!
若要找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財報,可以上港交所的網站披露易。 要找在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報(免費免登入就可以看),可以去新浪网,我覺得是最方便的,而且港股也都查得到,唯一的缺點是可能早幾年的年份會缺,或是原始檔案遺失,這時候我就會去凤凰网,資料比較完整。 接著迎來我們做這題時最大的疑惑:怎樣叫做臺商?因為採訪是同步進行,我在資料發現這個盲點,跟作者討論時,她也正和受訪者討論到這件事。
前述有提到我們一開始的做法:先從內參資料,找出有在中國設廠的台灣企業,我們先從分公司超過 50 家以上的開始查找,看看這些台灣企業有沒有在中港上市的子公司。
但同事在尋找的過程中回報,有蠻多小公司看起來上市很久,但沒有在清單裡,發現了第一個問題:在中國分公司多 ≠ 在中國經營深。而且在不確定該企業在中國有哪些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常常會有種「我真的已經找到全部的公司了嗎」的恐懼。
所以我們決定直接鎖定「在中港上市的臺灣公司」,以此為關鍵字搜尋,找到一些股市分類、研究報告來列出這些公司。最後林林總總列了 103 家,看起來建置完成,圖表一跑出來,發現幾家在圖表上很明顯(拿的補助款明顯佔營收比例很高)的公司,看起來不太像台灣公司。
同時,我有請作者幫我列出幾間中國食品業、電子業的大型企業,想去看看他們的補助款跟旺旺、鴻海比起來怎麼樣。作者回報給我的電子業名單包括了「中芯国际」(就是被台積電控告竊取商業機密的那間),而這家企業就在我們的「台商」名單裡(來自證券交易所做的報告)⋯⋯。
後來推測做這份報告的人可能因為創辦人張汝京是台灣來的,就把它當成台灣企業。然後發現之所以幾乎沒有關於「台商」的政府資料,就是因為這個名詞其實一直沒有被定義。到底是創辦人來自台灣就算?還是資本超過多少才算?通常每份研究都會自己去定義。
最後,我們參考資料顧問(作者訪問研究中國的學者)的建議定出標準:實際掌管公司的那個人只要是台商,就定義為台商。
因此,我從財報再把這 103 家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名字查出來,再一一搜尋他們是否從台灣出生(在大多數為中國的資料中要找這個人是否為台灣出生,真的很麻煩。好險後來發現某種規則,台灣會標為中國台灣,不會只標中國 XD),將最後的名單確定在 42 家。
結果發現,台商收到的補助款無論是總額、還是佔營收比例,在 2016 年之後並沒有集體上升的趨勢。日經推測的政黨輪替應該是不成立的。
專題的末尾有這 42 家公司的所有明細,我們也將這個專題所用到的所有資料公開在 github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