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6 日,臺大學生打響「反統戰」的第一槍。
一群以臺大學生會、臺大研究生協會成員為主的學生,舉行「拒絕參加統戰交流團,共抗校園中國因素」記者會,表明拒絕參加由天津大學邀請,舉辦至今第 12 年的「海峽兩岸青年學生領導力論壇」,並與學者、立委們共同呼籲全臺灣各級學校停止參加各種前往中國的交流團。
學生自治組織高調表示不參加,臺大校方註仍在事後邀請了其他社團的學生參與,這個歷史悠久的「交流團」還是成行了。
臺大學生並不是民間第一個對兩岸交流提出有統戰顧慮的團體。近年,兩岸關係愈來愈敏感,民進黨政府更直指中國以假訊息影響臺灣選舉,讓兩岸交流開始朝立法規管的方向走。只是,交流與統戰應該如何劃分?怎麼樣才不會侵犯到自由?我們決定先來探究這些「交流」究竟是怎麼回事,卻在一開始就碰上麻煩,充分彰顯了這些地下交流晦暗不明的特質。
例如,獲得中國媒體多次報導的「中華兒女策馬中原文史體驗營」註。
新黨副秘書長蘇恆先是透過通訊軟體表示,交流團不是新黨的業務,「我們跟這個業務沒有關係」。但致電 2019 年暑期中華兒女文史科技體驗營招募文宣上的「新中華兒女學會」,電話那頭卻是新黨黨部。記者說要找「新中華兒女學會」,總機協助轉接後,記者表明想採訪,對方說要先寄採訪問題給「王先生」。仔細一看郵件地址,這位「王先生」就是新黨發言人王炳忠。郵件寄出後,就得不到回音了。
記者只好透過交流團的報名表,找到聯絡人「李先生」。李先生表示,新中華兒女學會是協辦單位,負責與中國大陸接洽的是「臺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網路資料顯示,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的理事長是繆中建,他也會隨隊參加中華兒女團。但協會的電話不是無人接聽就是空號,這條線也斷了。
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的地點,在大安區一棟舊式的商業大樓,詢問管理員,才知道協會已經搬遷。記者循管理員給的新地址,來到一棟氣派豪華的商業大樓,卻還是找不到任何「臺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的標示,同樓層其他公司的員工也都沒有聽過。
環顧四周,記者決定到掛著紅底白字「國際脈絡」的公司詢問看看。「請問這裡是臺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空蕩的空間內,幾乎沒有裝潢,一名光頭男子上前應答說是,但旋即表示「相關人員都不在」,稱是私人公司不便受訪,不到一分鐘就把記者請了出去。
這間「國際脈絡」公司登記是僑外資馬來西亞商。2016 年,民進黨立委段宜康指出國際脈絡與中國菸草公司有生意往來,郁慕明的一雙兒女當時是國際脈絡的董事,郁慕明則在更早之前掛名過國際脈絡的董事長。
原本只是想暸解「中華兒女策馬中原文史體驗營」,卻意外找到更多「說不清楚」的關係。兩岸交流的形式實在太多、太廣,現有民間的交流又不需要向政府單位申請或報備,很難知道實際的數量。為了找到實際案例,我們決定從有較多公開資訊的教育界開始探索。
學校是兩岸交流的「大平台」
「每年暑期都是兩岸民間交流的熱季。」光從國台辦在 2018 年 6 月 27 日的新聞稿,就能看出臺灣一個暑假至少有 3000 人次參與形式各異的兩岸青年交流團。
而這還只是官方發佈的數量。創立「傑青團」的中華傑出青年經貿發展促進會執行長馮國華則以她的經驗推估,「一年暑假去大陸參加 9 到 10 天交流團的人次有大約 5500 人。」
READr 從 75 間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管轄的大學中,查詢它們跟臺灣簽訂姊妹校的狀況,並以與中國大學簽訂姐妹校 20 所以上的臺灣大專院校為例,細究這些大學與國際其他學校簽訂姐妹校的狀況,發現這些學校中,與中國簽訂姐妹校比例最高的前 4 間大學分別為義守大學註、文化大學註、銘傳大學註、東吳大學註。
而這 5 所大學中註,光今年暑假就有 107 個前往中國的校際交流團,參訪地點遍佈全中國。更別提其他學校、或是以其他形式進行的交流了。
交流團的形式多元,招募方式也很多樣,並不是完全公開透明,也不是人人都能參加。有些學校會在網站上公佈出團資訊,但也可能透過郵件或師長,率先詢問校方認為「較符合交流資格」學生的參與意願,某些交流團限定只給修過特定課程的學生參加。校外的部分,民間團體或政黨也會舉辦旅遊團、實習團等等,有些民間團體舉辦的活動會透過學校轉發給學生。
盤點已知的交流團形式,就能發現其「無孔不入」的程度,從小學就有機會參與,大學則是交流黃金期,甚至到畢業實習都有包辦。但這些交流真的只是平凡的交流嗎?
誰在交流團背後?
READr 根據陸委會委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主持的《中國大陸對臺工作組織體系與人事》研究報告,綜合其他學術論文,繪製出中共對臺工作組織簡圖。可以看出對臺組織的多樣性,目前查得到主辦單位資料的交流團,背後的中國主辦方都在對臺工作的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