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 1000 天
非洲豬瘟如何攻破臺灣
持續更新
24 年前,臺灣生鮮豬肉是農產品外銷主力,一年超過 1000 萬頭豬隻中,有 40% 出口至日本,卻不幸碰上口蹄疫大規模感染,全臺約 400 萬頭豬隻遭撲殺,並被迫中斷生鮮豬肉出口,粗估損失 1700 億元;24 年後,養豬戶重新站穩腳步,穩固國內自給自足市場,卻面臨非洲豬瘟大疫逼近,恐再迎來產業下一個寒冬。
豬瘟如何入侵
最新消息
專題報導

最新重點消息

非洲豬瘟拉警報 全臺力阻口蹄疫惡夢再現

「打拚了一輩子,最後破產收場,很多人吃不下、睡不著,也有人選擇自殺。」這是屏東豬農蘇鵬談起 24 年前國內爆發口蹄疫說的第一句話。

他清楚記得 1997 年 3 月 19 日,報紙刊出口蹄疫爆發的前一天,感染消息在豬農間傳開,豬價從每百公斤 4000 元,暴跌至 600 元,爾後場內豬隻接連感染,自己親手挖洞埋了上千頭豬,瞬間負債上千萬,「所以大家才說,土地權狀都給豬吃去了。」蘇鵬無奈道。

養豬場相隔百公里的桃園豬農黃正祥,也經歷同樣的慘況。他抽著煙回憶,當時很慌張,許多豬農場內豬隻都出現感染症狀,不得不大量撲殺,只好找空地鋪稻穀、潑汽油悶燒,「家家戶戶都在燒豬,連燒三天三夜。」

24 年前大火下的煙霧瀰漫,化成他嘴裡那口煙,久久未散。

經過漫長的重建過程, 2019 年 7 月臺灣終於拔針,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 2020 年 6 月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知,正式成為非疫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非洲豬瘟卻在此時大舉入侵——流竄全台的越南走私加工肉品,竟被驗出非洲豬瘟。面對這致死率 100%、又沒有疫苗可醫治的豬瘟,彷彿惡夢重演。

回顧這 3 年,臺灣曾自傲邊境防守有成,為何在今年失守?而面對非洲豬瘟入侵,國內防疫從廚餘養豬、生物安全管理,到豬場若不幸爆發感染的緊急應變措施,每一道防線是否都已扎實建立?

第一道防線:邊境成破口 走私肉品防不勝防

回顧這次國內非洲豬瘟危機的起點,來自第一道防線出現破口:邊境查緝不力。

今年 8 月,新北市首先爆出自空運走私進口的越南加工肉品,驗出非洲豬瘟病毒,各地方政府緊急清查發現,越南雜貨店、網拍,甚至個人住家,都搜出越南製加工肉製品,如月餅、香腸等,目前累計陽性案例達 20 件,使得國內非洲豬瘟感染風險驟升。

令人感到弔詭的是,此次走私案源頭最早可追溯至今年 3 月,號稱高風險國家貨物 100% 查驗的海關,為何第一時間沒在邊境攔下,反而入侵國門後,才由檢調查獲?對此,財政部關務署副署長陳依財坦承,「海關產生破口,有檢討空間。」

陳依財解釋,即便邊境通關實施全面 X 光檢驗,卻因為空運快遞貨物量成長快速,平均一天有 20 萬件,加上走私肉品夾藏在電腦、空殼、收納箱裡,要在 3 秒內判讀並不容易。

目前的補強方式,是針對越南進口貨物、快遞 100% 人工查驗,且不得併袋通關,並且搭配 AI 辨識,輔助影像判讀。

其實過去 3 年,海關攔下共 8682 件違規走私肉品,但即便祭出重罰,還是持續有國外肉品試圖闖關。從國內爆發走私案至今,仍查獲 69 件貨運夾帶肉品。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也坦言,要把走私肉品完全阻絕在境外,「難度非常高。」

「國內很努力在防疫,成功守了兩年。」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杰表示,「這次淪陷主要是越南新住民懷念家鄉味,對防疫又不敏感,才違法走私越南當地肉製品。再加上貨物量大增,導致海關無法逐一檢驗造成破口。」

楊杰提到,「違法肉製品已經進入好一段時間,擔心跑到廚餘鏈,恐怕出現破口。」他強調,一旦國內爆發感染,養豬產業粗估損失至少 1700 億。「我們都很緊張啊,臺灣地狹人稠,非洲豬瘟死亡率高、傳染力高,一旦發生非洲豬瘟,完全無法應變啊!」

第二道防線:禁止廚餘養豬惹議 恐污名化養豬戶

邊境一旦失守,其中一條恐導致國內大規模感染的路徑,就是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肉品成為廚餘,進入養豬系統裡。農委會因此將廚餘養豬視為「最後一道防線」,從 8 月底公告全台暫停廚餘養豬至 9 月底,日前又進一步宣布小型廚餘養豬戶必須改用飼料或就此退場。

不過,政策一出立即引起不同意見的兩派爭論。

國內共有 6400 間養豬場,其中使用飼料養豬的豬場佔九成,廚餘養豬佔一成。即便廚餘養豬戶少,但卻是國內去化廚餘的功臣。廚餘養豬平均每天可回收 1200 公噸的廚餘,佔總體回收量的一半,同時也減少養豬戶飼料成本。

「政府禁止廚餘養豬是在推卸責任,邊境管不好,反過來拿養豬農民開刀!」桃園祥興畜牧場創辦人黃正祥怒斥,廚餘經過高溫蒸煮即可殺死病毒,這 3 年來政府每天盯養豬戶蒸煮廚餘,每天都要上傳資料,説是為了杜絕感染風險,「現在卻說廚餘風險高,直接禁廚餘,那之前是在裝孝維?之前煮廚餘是煮心酸喔?」

黃正祥怒批政府的當下,他的背後高掛著農委會頒發的「神農獎」匾額,讚揚他科技化廚餘養豬模式,顯得格外諷刺。

「收廚餘很辛苦,跟蟑螂老鼠沒兩樣,是社會最底層。」對黃正祥來說,最難忘的是曾經開車去收廚餘,停紅綠燈時,旁邊的人受不了,把鼻子捏起來,「那種感覺很受傷,養豬為什麼要受到這樣待遇?我們也是混口飯吃。」

因此他精進養豬設施,從豬舍動線、水簾降溫、抽風扇通風,到廚餘蒸煮設備化,努力洗刷大家對廚餘養豬的刻板印象,並在 2011 年獲得農委會神農獎的榮耀。時隔 10 年,遇上非洲豬瘟大疫,他更努力戒備不敢鬆懈,誰知道一道命令下來,「廚餘養豬戶又被打到 18 層地獄。」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也質疑,「禁止廚餘養豬政策的背後依據到底是什麼?農委會並未公布過去廚餘未蒸煮完全的違規案例,怎麼可以沒任何資料就禁止?」若過去數據顯示嚴重違規比例高,禁止廚餘養豬才有效。

「只把矛頭指向廚餘養豬,太簡單了!」陳志峰強調,若是畜牧人員未落實清潔消毒,把病毒帶進豬場,也會產生感染風險,應該強力輔導豬場做好生物安全管理。

高溫蒸煮確實可殺菌 但黑戶難管

對於「禁止廚餘養豬」政策,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解釋,廚餘經過高溫蒸煮一小時確實可以達到殺菌作用,養豬大戶蒸煮廚餘也沒有問題。但主要是考量無法管制的黑戶,將路邊廚餘桶載回養豬,卻又未達到蒸煮條件,導致感染風險高。

「廚餘是非洲豬瘟最重要傳播途徑。」臺大獸醫系名譽教授賴秀穗指出,即便廚餘高溫蒸煮可以殺菌,但人員操作過程中,「把廚餘倒進桶子時不小心濺到地上,工人又在廚餘場、豬場兩邊跑,成為傳染管道。」

賴秀穗強調,非法的小型廚餘養豬戶,沒有高溫蒸煮設備,容易成為破口,若不幸真的感染到非洲豬瘟,「他們又不敢講,反而趕快把病豬賣出去,導致病毒大規模傳染。」

即使「禁止廚餘養豬政策」引起爭論,各界卻有共識,必須落實養豬場生物安全管理。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羅玲玲解釋,生物安全管理沒做好,各個地方都可能是破口。

羅玲玲提到,養豬場必須針對人員、車輛、動物、空氣等做風險管控,每家豬場規模、地理置不同,必須自己評估規劃生物安全計畫,例如,外購豬隻設立隔離期與隔離場,進出養豬場的運豬車、飼料車等,最好不要進到場內,非得進來就必須徹底消毒,工作人員膠鞋也必須清潔乾淨。

賴秀穗則認為,國內九成養豬場動線、衛生環境都做得非常好,但重點在於剩下的一成。部分養豬場飼養環境差,豬農對非洲豬瘟的警覺性不高、無法辨認感染豬隻,讓感染源擴散,政府必須加強宣導非洲豬瘟的知識。

第三道防線:若國內爆發疫情 縮小範圍為重

若國內不幸爆發非洲豬瘟,如何縮小感染範圍,是重要的第三道防線。陳志峰解釋,在各豬場間穿梭的運輸車、飼料車都可能是傳染途徑,中國爆發非洲豬瘟時,他就曾建議農委會必須規範運豬車加裝 GPS 定位系統,「一旦爆發,才可以在最快時間掌握豬場間運輸動向。」

農委會在 2019 年強制規定活豬與屠體、內臟及其分切物的運輸車輛必須裝置 GPS ,黃金城也說明,目前各運輸車都已加裝完畢,也有定期追蹤。除此之外,農委會過去也不斷演練,一旦國內發生非洲豬瘟,地方政府是否能第一時間掌握周圍 3 公里內所有養豬場,以及回溯過去兩週的豬隻運送範圍,甚至也做好各地豬隻禁止跨縣移動的準備。

「防疫一定要有魄力、要求快,像救災一樣。」賴秀穗表示,第一時間就要全面撲殺,因為非洲豬瘟沒有疫苗,如果在國內傳染開來,養豬場要復養非常困難,「現在中國、越南要消滅非洲豬瘟根本不可能了。」

「現在是兵臨城下,大家都很害怕,比面對口蹄疫還緊張。」蘇鵬擔憂道,如果再度重演口蹄疫慘況,「真的沒法度撐下去,好不容易才把債務還清,遇到一次就已經夠衰了。」

大疫再度來臨,臺灣這次能平安渡過,還是得再花下一個 20 年?

閱讀測驗

臺灣透過哪些方式防堵非洲豬瘟?

  • 監製:簡信昌
  • 製作人:李又如、陳玟諺
  • 記者:劉怡馨、李又如
  • 設計:曾立宇
  • 工程:李依軒、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 攝影:翁睿坤
  • 社群:徐湘芸

2021.09.17